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8,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写心
心灵
心气
奔放
冲冲
衷情
音乐
兴寄
用情
豪放
心声
托兴
同情
哀情
灵通
《漢語大詞典》:写心(寫心)
(1).抒发内心感情。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是用感嘉貺,写心出中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敢写心兮歌一曲,无誚余持盃以淹留。”《花月痕》第九回:“ 钟期 死矣渺知音,流水高山枉写心;赏雅几能还赏俗,丝桐悔作 伯牙 琴。”
(2).谓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宋 梅尧臣 《传神悦躬上人》诗:“握中一寸毫,宝匣百鍊金。鑑貌不鑑道,写形寧写心。”
(3).舒心,开心。 唐 吴筠 《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蠡湖》诗:“写心陟云峯,纵目还縹緲。”
《國語辭典》:心灵(心靈)  拼音:xīn líng
1.人心中本有的智慧、思想和情感等。亦用以泛指心。《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论曰》:「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之言,未或能尽。」《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
2.主宰意识作用的主体。
《國語辭典》:心灵手巧(心靈手巧)  拼音:xīn líng shǒu qiǎo
心思聪敏而手艺精巧。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九出:「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國語辭典》:心气(心氣)  拼音:xīn qì
1.志气。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聊斋志异。卷五。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望。」
2.心思。如:「此人城府颇深,不易让人猜透他的心气。」
3.心情。如:「心气平和」。
4.中医上称心脏之气为「心气」,大约是指心脏功能的强弱而言。如:「心气不足」。
《國語辭典》:奔放  拼音:bēn fàng
1.疾驰。《后汉书。卷八○。文苑传。祢衡传》:「激楚、杨阿,至妙之容,台牧者之所贪;飞兔、騕袅,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也作「奔逸」。
2.形容水势奔腾流放。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3.形容文思泉涌纵逸或感情尽情流露,不受拘束。《文选。陆机。文赋》:「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
《國語辭典》:冲冲(沖沖)  拼音:chōng chōng
1.饰物下垂的样子。
2.凿冰的声音。《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
3.情绪激昂、感情激动的样子。《董西厢》卷四:「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
《國語辭典》:衷情  拼音:zhōng qíng
内心的情感。如:「互诉衷情」。《三国演义》第一五回:「策见瑜大喜,诉以衷情。」
《國語辭典》:音乐(音樂)  拼音:yīn yuè
人或乐器发出有一定规则、组织,用以传达思想、感情的乐音。《西游记》第一二回:「唐王大驾,早到寺前。吩咐住了音乐响器。」《红楼梦》第四一回:「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
《漢語大詞典》:兴寄(興寄)
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唐 陈子昂 《修竹篇》序:“僕尝暇时观 齐 梁 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絶,每以永叹。” 明 李东阳 《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平生所著意见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议,日取而閲之,虽兴寄冲漠,而爱君体国之念,犹耿耿不能忘也。”
《國語辭典》:用情  拼音:yòng qíng
1.以诚实之心相待。《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樊须》:「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根据情理。《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
3.施用感情、动感情。多指男女间的感情而言。如:「用情不专」、「用情太痴」。《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小子自然要算忍性上欠些把持,媳妇自然要算用情上欠些宛转。」
《國語辭典》:豪放  拼音:háo fàng
豪迈奔放。亦指举止狂放而不拘小节。《北史。卷四三。列传。张彝》:「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苏舜钦传》:「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也作「豪诞」。
《國語辭典》:心声(心聲)  拼音:xīn shēng
发自心中的言语。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金。元好问 论诗诗三○首之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亦泛指内心的意见、想法。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国人共同的心声。」
《漢語大詞典》:托兴(託興)
因外物而触动感情;借外物以抒写感情。 唐 李白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诗:“心中与之然,託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跡栖絶巘。” 宋 刘攽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赋》:“若乃託兴禽鸟,致情芻蕘,上则恢张乎宫室,下则吟咏其笙簫。” 明 宋濂 《谢翱传》:“每慕 屈平 ,託兴远游,自号 晞髮子 。”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古人词大率无题者多。 唐 五代 人多以调为词,自增入《闺情》《闺思》等题,全失古人託兴之旨。”
《國語辭典》:同情  拼音:tóng qíng
1.同一心思。指好恶观念、意见相同。《韩非子。扬榷》:「参名异事,通一同情。」《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2.同谋、同夥。宋。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岳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董西厢》卷二:「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
3.一种情绪。指对于他人的遭遇,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或是对他人的行为表示理解。如:「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漢語大詞典》:哀情
悲伤的感情。 汉武帝 《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至於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哀情逢吉语,惝怳难为双。”
分類:悲伤感情
《國語辭典》:灵通(靈通)  拼音:líng tōng
1.精神上的感应相通。《西游记》第一回:「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2.快速丰富。如:「他的消息特别灵通,是班上的包打听。」
3.巧妙便利。如:「这玩意儿看来不起眼,用起来倒挺灵通的。」
4.机灵、伶俐。《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只是他心地虽然灵通,性情却欠淳静,才略略有些知觉,便要搭驳先生。」
5.灵活。清。袁枚《子不语。卷二一。抬轿郎君》:「自言两肩负重,则筋骨灵通,眠食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