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3,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交集
寄情
俗虑
大叫
含悲
钟情
情文
衷肠
冲突
难为情
两情
致辞
牵情
缘情
寄托
《國語辭典》:交集  拼音:jiāo jí
1.各种情绪、事物同时出现,聚在一起。宋。苏轼 与胡深夫书:「因循至今,叠辱书诲,感愧交集。」《三国演义》第六回:「随后曹仁、李典、乐进各引兵寻到,见了曹操,忧喜交集。」
2.数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中共同元素所成的集合。
《國語辭典》:寄情  拼音:jì qíng
寄托情怀。《北史。卷八八。隐逸传。眭夸传》:「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唐。李愿〈观翟玉妓〉诗:「寄情摇玉柱,流眄整罗巾。」
《國語辭典》:俗虑(俗慮)  拼音:sú lǜ
世俗的思虑。唐。戴叔伦 又酬晓灯离暗室诗五首之四:「楚僧话寂灭,俗虑比虚空。」《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漢語大詞典》:大叫
号叫,呼喊,发出大声的叫喊或呼叫,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激动、痛苦或害怕,高兴或快乐)例如:这两个小孩怕得大叫起来。
叫喊。例如:看台上的观众高兴地大叫大喊。
《國語辭典》:含悲  拼音:hán bēi
内心怀著悲伤。《文选。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怀故叵新欢,含悲忘春暖。」《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对繁弱以流涕,望曲阜而含悲。」
《國語辭典》:钟情(鍾情)  拼音:zhōng qíng
专情爱慕。如:「一见钟情」。宋。陆游 暮春诗:「啼莺妒梦频催晓,飞絮钟情独殿春。」
《漢語大詞典》:情文
(1).质与文。犹言内容与形式。荀子·礼论:“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 杨倞 注:“情,谓礼意,丧主哀,祭主敬之类;文,谓礼物、威仪也。”
(2).指精神和物质。 宋 岳飞 《辞例赐银绢札子》:“臣遭遇圣眷,至厚至深,既擢任於枢庭,又锡賚以多物,内外情文,靡所不尽。”
(3).谓情思与文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子荆 除妇服,作诗以示 王武子 。 王 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览之悽然,增伉儷之重。’”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有意处则情文兼至,姿态横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前年,蒙其在 西藏 军中通书问讯,见怀四诗,情文双美。”
(4).指倾注思想感情的诗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花月痕》第五回:“﹝ 韦痴珠 ﹞誊毕,想到这段情文,已极哀艳了!近来四六家,那有此副笔墨?”
《國語辭典》:衷肠(衷腸)  拼音:zhōng cháng
内心的情意。唐。韩偓 天鉴诗:「神依正道终潜卫,天鉴衷肠竞不违。」《西游记》第三七回:「老孙把你引到寺里,见师父,诉此衷肠,句句是实。」也作「衷曲」。
《國語辭典》:衷心  拼音:zhōng xīn
出自于内心。如:「衷心祝福」。《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法正》:「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漢語大詞典》:冲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國語辭典》:难为情(難為情)  拼音:nán wéi qíng
1.羞惭,没有面子。晋。石崇王明君辞〉:「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藩台恐怕拆散场子,大家难为情,忙喝一声道:『不准笑!』」也作「难以为情」。
2.人情上说不过去。《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如今久别相逢,难为情见面就抬杠,只得趁势打住话头,另谈别事。」
《國語辭典》:难以为情(難以為情)  拼音:nán yǐ wéi qíng
羞惭、不好意思。《文明小史》第一三回:「现在没别法,只好由我们公摊八千银子送给他老人家去用,要他老人家当当,总难以为情的。」也作「难为情」。
《漢語大詞典》:两情(兩情)
(1).指双方的心思、责任心。晋书·贺循传:“今不明部分,使所在百姓与军家杂其徼备,两情俱堕,莫适任负,故所以徒有备名而不能为益者也。”
(2).指双方的感情、情意。 唐 权德舆 《古离别》:“鸡鸣东方曙,夙驾临通逵。欲出强移步,欲留难致辞。两情不得已,念此留何为。” 宋 秦观 《鹊桥仙》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那小员外与女儿两情厮投,好説得着。”
《國語辭典》:致辞(致辭)  拼音:zhì cí
在集会时,发表祝颂、欢迎、勉励或答谢等的言辞。如:「主席致辞」、「来宾致辞」。《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也作「致词」。
《國語辭典》:致语(致語)  拼音:zhì yǔ
宋、元时,乐人所进的祝颂词。《宋史。卷一一三。礼志一六》:「八月,罢秋宴,以魏王出殡,翰林学士苏轼不进教坊致语故也。」《元史。卷七一。礼乐志五》:「乐止,念致语毕,乐作,奏长春柳之曲。」
《漢語大詞典》:牵情(牽情)
触动感情;动情。 唐 朱庆余 《中秋月》诗:“孤高稀此遇,吟赏倍牵情。” 唐 孙鲂 《柳》诗之四:“春物牵情不奈何,就中杨柳态难过。” 宋 贺铸 《木兰花》词之一:“更无方便只尊前,説尽牵情多少话。”
《漢語大詞典》:缘情(緣情)
(1).抒发感情。 唐 独孤及 《送开封李少府勉自江南还赴京序》:“缘情者莫近于诗,二三子盍咏歌以为赠?”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后人陋《花间》《草堂》之恶习,而并忘缘情托兴之旨归,岂非操选政者加之厉乎?” 朱自清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
(2).借指作诗。 唐 杜甫 《偶题》诗:“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王嗣奭 释:“‘缘情’用 陆机 语,谓作诗也。”参见“ 缘情体物 ”。
(3).因循人情;顺乎人情。 唐 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曩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旧唐书·文苑传中·贾曾:“ 曾 奏议:‘请於南郊方丘,设皇地祇及从祀等坐,则礼惟稽古,义得缘情。’”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缘古人之意者,谓之缘情。”
(4).缘分;情意。 明沈鲸《双珠记·赴婚遇兄》:“涉水登山来路远,缘情应不浅。”
《國語辭典》:缘情体物(緣情體物)  拼音:yuán qíng tǐ wù
抒发情感,铺陈事物。唐。王勃《平台秘略论十首。文艺三》:「故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而君子所役心劳神,宜于大者远者,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而已。」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杜少陵四》:「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
《國語辭典》:寄托(寄託)  拼音:jì tuō
1.委托、付托。《三国志。卷四○。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李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身责重,思得良伴。」
2.依托、安身。《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托。」
3.文学家寄情托兴,借题发挥。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学词途径》:「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
4.法律上指当事人一方以物交付他方,他方允为保管之契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