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感叹(感嘆)  拼音:gǎn tàn
心中因有感慨而发出喟叹。《西游记》第二八回:「然犹思念感叹不已。」《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提到前任谈公的事,安老爷倒著实感叹了一番。」
《國語辭典》:感叹词(感嘆詞)  拼音:gǎn tàn cí
表示说话人某种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哎呀!」、「唉!」、「呜呼!」、「嗟夫!」都是感叹词。
《漢語大詞典》:感叹号(感歎號)
标点符号(!),表示感叹句结束。
《國語辭典》:感叹句(感嘆句)  拼音:gǎn tàn jù
以感叹的呼声表露出强烈感情的句子。其语调特殊,音高的变化也往往比较大,而句末多使用惊叹号。如「原来是你!」、「这件事太美了!」
《國語辭典》:慷慨  拼音:kāng kǎi
1.志气昂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客游汴京,途中遇一壮士,名唤卢彊,见他义气慷慨,性格轩昂。」也作「慨慷」。
2.感叹、慨叹。《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文选。卷二八。乐府。陆机。门有车马客行》:「慷慨惟平生,俛仰独悲伤。」李善注引《说文》:「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
3.大方而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杜少卿拉住道:『不然我还要多给你些银子,──因我这娄太爷病重,要料理他的光景──我好打发你回去。』当晚臧张二人都赞杜少卿的慷慨。」
《漢語大詞典》:吁嘻
感叹。 宋 欧阳修 《获麟赠姚闢先辈》诗:“戒我以勉子,临文但吁嘻。”
分類:感叹
《漢語大詞典》:感概
亦作“感槩”。
(1).谓情感愤激而有节概。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 彦国 感概请奉使,誓将摧折其锋鋩。”
(2).感触;感叹。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漢語大詞典》:咨欷
感叹;赞叹。新唐书·令狐峘传:“臣伏读 汉 刘向 论山陵之诫,良史咨欷。”
分類:感叹赞叹
《國語辭典》:感慨  拼音:gǎn kǎi
1.心生感触而发出慨叹。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西游记》第三八回:「行者虽然感慨,却留心想起唐僧的梦来。」
2.感动愤慨。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六:「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南史。卷一。宋本纪。武帝》:「丹诚未宣,感慨愤激。」
《漢語大詞典》:感嘅
见“ 感慨 ”。
《國語辭典》:嗟乎  拼音:jiē hū
表示感叹的发语词。《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分類:叹词感叹
《漢語大詞典》:也哉
语气助词。表感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 宋 苏轼 《范增论》:“ 增 不去, 项羽 不亡,亦人杰也哉!” 明 刘基 《春秋明经·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新延厩》:“夫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可不相时而轻用其力也哉!”
《國語辭典》:三叹(三歎)  拼音:sān tàn
1.几度感叹。比喻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
2.一人唱歌,三人应和赞叹。参见「一倡三叹」条。
《漢語大詞典》:乎哉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漢語大詞典》:矣哉
语气词连用。“矣”表示已然或将然,“哉”表示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啦”或“了吗”例如:甚矣哉为欺也。——·刘基《卖柑者言》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甚矣哉。——·方苞《狱中杂记》
《國語辭典》:咄咄  拼音:duò duò
感叹声、惊怪声。《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唐。袁郊《红线》:「嵩闻之,日夜忧闷,咄咄自语,计无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