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温病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 中山 祝恬 ,字 伯林 ,公车徵,道得温病。”
《漢語大詞典》:风恙
中医学谓由感受风邪而引起的种种疾病。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公微得风恙,求判 西京 留臺,遂兼商税事。”宋史·李昌龄传:“丁外艰,起復,奉朝请,以风恙求领小郡。”
《漢語大詞典》:直感
即直接感受。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 管桦 《关于〈暴风雨之夜〉的复信》:“一个作品的好与坏,首先是读者的直感,然后才是分析。”
分類:直接感受
《國語辭典》:热流(熱流)  拼音:rè liú
因内心激动、血液加速循环所产生的热的感觉。如:「看到他这么不计名利的奉献,不由得一股热流贯穿我的全身。」
《漢語大詞典》:填骨
犹入骨。谓在感受上达到极点。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步庭廡兮多蒿棘,顾左右兮絶亲宾。忧而填骨,思兮乱神。”
《漢語大詞典》:风状(風狀)
中医指感受风邪和中风等症。新唐书·方技传·张文仲:“﹝ 文仲 ﹞论风与气尤精。后集诸言方者与共著书,詔 王方庆 监之。 文仲 曰:‘风状百二十四,气状八十,治不以时,则死及之。’”
《國語辭典》:反映  拼音:fǎn yìng
1.指物体因光线反照,映射成像之意。如:「月夜里,小径上反映著一些疏疏落落的枝叶阴影。」清。袁枚〈游桂林诸山记〉:「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2.由某事物的一定状态和关系而产生与它相符的现象,称为「反映」。如:「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他个人生活体验的反映。」
3.将客观事物或实质状况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如实呈现或传达出来。如:「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反映民情的方法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国语辞典》:道不出  拼音:dào bù chū
对于感受到的事物,太过强烈或模糊,而无法诉说清楚。如:「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他心中满是道不出的离愁别绪。」
《漢語大詞典》:当簿(當簿)
犹言感受接触。荀子·正名:“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 梁启雄 释:“簿,当读为易·説卦‘雷风相薄’之‘薄’。薄,接触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之者谓之当簿。”
分類:感受接触
《漢語大詞典》:镂肌(鏤肌)
比喻感受深刻。 明 张居正 《谢两宫赐路费疏》:“慈恩下逮,行色增辉,宠锡非常,鏤肌切感。”
分類:感受深刻
《漢語大詞典》:天簧
比喻在静境中感受到的自然音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法藏碎金》云:‘予因思静胜境中,当有自然清气,名曰天香;自然清音,名曰天乐;予故以所闻灵响,目为天簧,亦取天籟之义。’”参见“ 天籟 ”。
《國語辭典》:天籁(天籟)  拼音:tiān lài
1.自然界的声响,如风、雨、禽、兽声等。《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唐。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诗:「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2.比喻诗文浑然天成、不经雕饰,而得自然之趣。唐。陆龟蒙 奉和袭美酬前进士崔潞盛制见寄因赠至一百四十言诗:「清词忽窈窕,雅韵何虚徐。唱既野芳坼,酬还天籁疏。」《品花宝鉴》第五四回:「这纯是血性语,几于天籁。香山诗当以此为第一。」
《国语辞典》:寒證  拼音:hán zhèng
感受寒气、身体机能衰退或抵抗力减弱所出现的症候。如畏寒、面色苍白、口淡不渴等。
《國語辭典》:寒症  拼音:hán zhèng
中医把患者口不渴、畏寒、不怕热、手足冷、腹泻、脉象沉迟、舌苔白滑等症状称为「寒症」。
《國語辭典》:感官  拼音:gǎn guān
动物接收外界种种刺激的器官。如耳、目、鼻、舌、皮肤。也称为「感觉器」。
《漢語大詞典》:猪栏疯(猪欄瘋)
妇女分娩时因感受风邪疫毒而引起的疾病。即产后风痉。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十:“她在月里忧伤了,体子很坏,又有一个扯猪栏疯的老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