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续机缘集》卷上收其武宗会昌元年(841)作《船子和尚东游泊钓船处》七绝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长沙人,守复愚,号文泉子。宣宗大中进士。累迁右拾遗、中书舍人。忤宰相令狐绹,出为华阴令。终商州刺史。工文。有《文泉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1?—? 字复愚,长沙(今属湖南)人。幼孤,母姚氏抚其成立。会昌、大中间游岭南、东川各地。宣宗大中三年(849)自荆州获解,次年登进士第,时称破天荒。初授寿州从官,再补校书郎,皆不久即去职。大中末,任太学助教、集贤校理。懿宗咸通四年(864)因言事得罪,贬华阴令。累迁中书舍人、户部郎中。官至商州刺史,约卒于僖宗乾符间。生平事迹散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一、陈寅恪《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及其自撰《先妣姚夫人权葬石表》(《关中石刻文字存逸考》卷四)。刘蜕工古文,文风奇崛,多愤激之言。著有《文泉子》10卷,已佚,明人辑为《刘蜕集》6卷。另《永乐大典》卷三一三四、《舆地纪胜》卷一五四收录刘蜕诗1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二
刘蜕,字复愚,号文泉子。桂阳(今属广东连州)人。学有根柢,二十四岁已著书满十卷。又上书南海崔尚书贡旧《投刺书》一卷、《杂歌诗》二卷。唐宣宗大中四年(八五○)中进士,累官右拾遗、中书舍人、左拾遗,以极论令狐绹之子滈恃权纳货,触怒权贵,贬华阴令。终商州刺史。生平著述甚丰,尝聚十五年所为文,封土掩埋,刻石为《文冢铭》。后编集十卷,名《文泉子》,早佚。明天启间吴馡辑为六卷,崇祯间闽人韩锡合为一卷。事见《登科记考》卷二二、邹鲁《广东通志》稿《列传》。诗四首。
全唐诗补逸
刘蜕字复愚,长沙人。懿宗咸通间官左拾遗。曾流寓于射洪,聚生平所为文,掘土埋于南山,刻石曰文冢云。诗一首。(《全唐诗》无刘蜕诗)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长沙人。大中时擢进士。累迁右拾遗中书舍人。忤宰相令狐绹。出为华阴令。终商州刺史。

人物简介

简介
大愚山寺主持,唐宣宗大中间人,曾点化义玄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番禺人。懿宗咸通初,官监察御史、商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入为礼部侍郎。僖宗中和初出镇南海,掌岭南西道节度使,终尚书左仆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广州(今属广东)人。登进士第,曾任监察御史、左补阙。历西川节度判官、商州刺史。懿宗咸通二年(861),擢为桂管观察使。次年,改岭南西道节度使。八年,任礼部侍郎知贡举。翌年,出为岭南东道节度使。官终尚书左仆射。生平见《唐摭言》卷一二、《新唐书·艺文志三》、《资治通鉴》卷二五〇、《唐诗纪事》卷六六。愚博洽强记,能诗善文。好佛,通佛理。曾与僧惠明、赵璘论佛书,成《栖贤法巂》一书,已佚。《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粤诗·卷一二
郑愚(? — 约八八四),番禺人。幼颖力学,尝作《泛石岐海》诗,隐然有济川之志。唐文宗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唐懿宗咸通初,为桂管观察使。三年(八六二),诏授岭南西道节度使。以御守功,召为礼部侍郎。咸通八年,知贡举。黄巢平后,广州残破,唐僖宗中和初,命愚出镇南海,以抚绥功召拜尚书左仆射。其后三载而卒。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明郭棐纂万历三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二三有传。诗六首。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愚。番禺人。咸通初官监察御史商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召为礼部侍郎。掌岭南西道节度使。终尚书左仆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袁州宜春人,字守愚。郑史子。幼颖异,七岁能诗,见赏于马戴。僖宗光启中擢进士第。昭宗乾宁中为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尝赋鹧鸪警绝,又称“郑鹧鸪”。僧齐己携《早梅》诗谒谷,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己以为“一字师”。后退隐仰山书堂,卒于北岩别墅。有《云台编》、《宜阳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1?—910?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时称“郑鹧鸪”。幼聪颖,自骑竹之年,即有赋咏。及冠,应进士举,游举场凡16年。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许棠、周繇、温宪等交游,称“咸通十哲”。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出奔,在西蜀半纪余。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复有西蜀荆楚之游。昭宗景福二年(893)释褐授鄠县尉,摄京兆参军,迁右拾遗、右补阙。乾宁三年(896),昭宗幸华州,谷奔行在,转都官郎中,寓居云台道舍,自编歌诗3卷,名《云台编》。天复三年(903)左右,归宜春,与诗僧齐己游处唱和,齐己称为“一字师”。入梁,卒。生平见宋祖无择《郑都官墓表》及《唐诗纪事》卷七〇、《唐才子传》卷九。今人赵昌平有《郑谷年谱》。其诗“清婉明白”(《唐才子传》卷九),盛传于世。欧阳修称“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高。以其易晓,人家都以教小儿”(《六一诗话》)。诗集《云台编》(又称《郑守愚文集》)3卷,今存。今人注本有严寿澄、黄明、赵昌平《郑谷诗集笺注》,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3首又6句。
唐诗汇评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幼聪颖,儿童时即有赋咏。及冠,应进士举,游举场十六年,与张乔、许棠等并称“咸通十哲”。又以《鹧鸪》诗得名,时称“郑鹧鸪”。广明初,避地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景福二年,释褐鄠县尉,摄京兆参军,历右拾遗、右补阔,迁都官郎中。天复中,归宜春,与诗僧齐己交游唱和,己称为“一字师”。入梁,卒,世称“郑都官”。乾宁末,谷寓居华州云台精舍,自编歌诗为《云台编》三卷,今存。又有《宜阳集》三卷,已佚。《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郑谷《云台编自序》
谷勤苦于《风》《雅》者,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虽属对音律未畅,而不无旨讽。同年文人故川守李公朋,同官文人马博士戴尝抚顶叹勉,谓他日必垂名。及冠,则编轴盈笥,求试春闱,历干于大匠。故少师相国太原公深推奖之,故薛许昌能、李建州频不以晚辈见待,预于唱和之流,而忝所得为多。游举场凡十六年,著述近千馀首,自可者无几。登第之沿,孜孜忘倦,甚于始学也。
六一诗话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
祖无择《都官郑谷墓志铭》
当时正人,咸称其善,尤工五七言诗,为薛能、李频所知,有《云台编》与《外集》凡四百篇行焉。士大夫家暨委巷间教儿童,咸以公诗与《六甲》相先后。盖取诸辞意清婉明白,不俚不野故然。
童宗说《云台编后序》
唐自牛、李植党之后,学士大夫不择所附,贪得躁进者罕能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至于吟咏性情,出处语默之际能不悖于理者,固希矣,况至于僖、昭之此哉!守愚独能知足不辱,尽心于圣门六艺之一,丰入而啬出之。论其格虽若不甚高,要其锻炼句意,鲜有不合于道。
郡斋读书志
谷诗属思,凝切于理,时格韵繁猥,语句浮俚不竞,不为议者所多。然一时传讽,号“郑都官”而弗名也。
唐诗纪事
(郑谷)幼年,同空图与刺史同院,见而奇之,曰:“曾吟得丈夫诗否?”“吟得。”“莫有病否?”曰:“丈夫《曲江晚望》断篇云:‘村南斜闽回首,一对鸳鸯落渡头。’即深意矣。”两空叹息抚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
唐诗纪事
谷不喜高仲武《间气集》,而喜殷瑶《河岳英灵集》,尝有诗云:“殷璠鉴哉《英灵集》,颇觉同才得旨深,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
陶岳五代史补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如‘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后村诗话新集》
谷诗自好,然集中所作,若步趋薛能者。《读能集》云:“李白欺前辈,陶潜仰后尘。”太白视谷斐然小子,渊明人物高胜,何至仰能辈后尘?
莲坡诗话
咏物有二种:一种刻画,似画家小李将军,则李义山、郑谷、曹唐是也;一种写意,工者颇多,要以少陵为正宗。
唐才子传
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称赏,与许棠、任涛、张蠙、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
《唐诗品》
谷自叙其诗曰:“谷勤苦于风雅者,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虽属对声律未畅、而不无旨讽。”谷殆已自尽,予尚何言!开成已后,已无格气可论,而其为病,苦思者伤于巧,避巧者苦于直致,其于风人之轨,荡然无寻矣。都宫乃少此病,而纤秾华媚,无远大气而已。其所尊事如马博士戴、薛许昌能、李建州频,诸公之诗,读之殊龊龊,而谷事之,谓文人行,又能远绍先辈、拔起流俗耶?
严嵩《云台编序》
予读都官之作,精刻洗炼,时有月露烟云之思。水夜静吟,至谓“得句胜于得好官”,则其平生殚力于斯,可谓勤矣。
唐音癸签
郑都官诗非不尖鲜,无奈骨体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户习之。
唐音癸签
谷有“诗尤僧字格还卑”之句,故其诗人“僧”字者甚多,昔人尝以为讥。然大历已后,诸公借阿师作吟料久矣。
载酒园诗话
诗家宗派,虽有渊源,然推迁既多,往往耳孙不符鼻祖。如郑谷受知于李频,李频受知于姚合,姚合与贾岛友善,兼效其诗体。今以姚、郑并观,何异皋桥庑下赁舂妇与临邛当炉者同列?始知凡事尽然,子夏之后有庄周,良不足怪。黄白山评:姚诗亦未必美如彼,郑诗亦未必丑如此,何其轩轾过甚耶?
《载酒园诗话又编》
郑谷诗以浅切而妙……皆入情切景,然终伤婉弱,渐近宋元格调。……独绝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
《辍锻录》
晚唐自应首推李(商隐)、杜(牧)……次则温飞卿、许丁卯,次则马虞臣、郑都官,五律犹有可观;外此,则邾、莒之下矣。
《近体秋阳》
郑谷与张乔莫逆交,张、郑齐名一时。郑诗苍挺奇逸,略同于张,然彼颇有舛句类字,而此更婉细醇洁,似又过之。三唐风流,一代骚雅,至此观且止矣。
一瓢诗话
郑守愚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鹧鸪》一首,始享不朽之名?
《四库全书总目》
谷以《鹧鸪》诗得名,至有“郑鹧鸪”之称,而其诗格调卑下……方回《瀛奎律髓》又称谷诗多用“僧”字,凡四十馀处。谷自有句云:“诗无僧字格还卑。”此与张端义《贵耳集》谓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举为美谈。至其他作,则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中晚唐诗主客图》
守愚世但传其长律、绝句,不知五言诗生刻深细,抉贾氏之精而变其貌,至于如此之妙也。今直定为贾氏及门。
《石园诗话》
郑守愚幼年见赏于司空图,谓当为一代风骚主。李朋、马戴抚顶叹勉,谓他日必垂名。薛能、李频不以晚辈见待。及仕于朝,人号为“郑都官”而不名。与张乔、许棠辈同称“十哲”。虽以《鹧鸪》得名,而知己之多,享名之盛,为晚唐所未有。五言如“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极浦明残雨,长天急远鸿”之类,尚多佳句。七言神韵完足,格律整齐,却无佳句可摘。
陈若愚 朝代:唐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蜀人。从张素卿学画,为道士,受其笔法。于成都精思院北帝殿画有青龙君、白虎君、朱雀君、玄武君四像。
李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5 【介绍】: 五代时渤海无棣人,字子晦。为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刘继述幽唐昭宗于东内,愚以书说韩建,使图兴复,其言甚壮。建不能用,乃去之洛。举进士、宏辞,为河南参军。后事后梁末帝,拜崇政殿直学士。后唐庄宗时拜主客郎中、翰林学士。魏王李继岌伐前蜀,辟愚为都统判官。蜀道阻险,议者谓宜缓师待变而进,愚坚主速战,果所至迎降,遂灭前蜀。明宗时为相,欲依古制,时以为迂阔,李从珂尝目之为“粥饭僧”。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5 字子晦,初名晏平,郡望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自其父时徙家无棣(今山东庆云北)。哀帝天祐三年(906)登进士第。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登宏词科。授河南府参军。后惧祸而避地河朔。梁末帝时复出仕。后唐庄宗时任翰林学士。同光三年(925)从征前蜀,归拜中书舍人。明宗天成间任翰林学士承旨。长兴二年(931)知礼部贡举。同年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末帝清泰元年(934)罢相,次年卒。《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有传。李愚著有《白沙集》10卷,已佚。民国《无棣县志》卷二三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八
愚字子晦。自称赵郡平棘西祖之后。初名晏平。举进士。又登宏词科。授河南府参军。梁末帝嗣位。累擢司勋员外郎。入后唐为翰林学士。同光三年。魏王继岌征蜀。请为都统判官。蜀平。就拜中书舍人。改兵部侍郎。长兴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兼吏部尚书。闵帝嗣位。进位左仆射。清泰初加特进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后罢相。守本官。二年卒。
刘昌嗣 朝代:后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湘乡人。仕后汉。隐帝时为磁、相二州刺史。隐帝遇害,昌嗣避地衡山。马希萼数以宾礼相招,不至。周行逢逼以为幕僚,乃易姓范,号愚叟,躬耕以终。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五代时邺都青莲寺僧。与荆浩同时,曾向荆浩乞画并寄诗达意。事见《五代名画补遗》。《全唐诗》存诗1首。
崔愚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乾德六年开宝元年(968)任殿中侍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0—992 【介绍】: 宋大名人,字梦寿,初名愚,字仲回。太宗太平兴国初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大宁监,有治绩。后知辽州,刚果有吏干。淳化二年,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岁余卒。
全宋诗
臧丙(九四○~九九二),本名愚,字仲回,更字梦寿,大名(今属河北)人。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九七六)进士。八年,拜右拾遗,直史馆,充河东转运使,俄召知审官院。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三年卒,年五十三。事见《小畜集》卷二八《臧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七六有传。
陈宗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天圣元年(1023)任韶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愈。宋益州郫县人,祖籍河东,字少愚。游学四方,屡举不第。仁宗康定初上书言边事,知州杨曮、安抚王拱辰交称其才。除试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显忠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号“白云先生”。母丧,盐酪不入口。六召不应,乐游山水。后闭门著书,未就而卒。有《白云集》。
全宋诗
张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琐高议》前集卷六),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属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仁宗宝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书陈攻取十策,诏赴阙。庆历元年(一○四一),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诏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有《白云集》,已佚。《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今录诗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张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其先三世自河东徙,为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少嗜书,好为诗,喜弈棋,隽伟有大志。屡举进士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宝元初,西戎犯边,上书陈攻取十策,诏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请授其父显忠而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处之。凡七诏不起。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嶷,买石载鹤以归。有文集三十卷。见张俞《上蜀帅任密谏书》及《东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传。
姜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 【介绍】: 宋开封人,字子发。师事邵雍。雍年四十五,贫而未娶,愚与同门张仲宾谋为之娶。第进士。官六安令,分俸之半以奉雍。家素豪富,好施与,后竟以贫卒。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弃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经。名满三河。学者追崇之。时昭禅师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观焉。投诚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头来明头合。暗头来暗头合。若道得。天下横行。道不得。且合却。僧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实事请师举。芝曰。两叚不同。向下文长。又问。满身是眼。口在什么处。芝曰。三跳。进曰。不会。芝曰。章底词秋罢。歌韵向春生。大众僧俗中。皆有奇人。且如本朝杨大年。偈曰。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子变作狗。拟欲藏身北斗中。应须合掌南辰后。要会么。一偈播诸方。塞断衲僧口。又曰。鲁祖见僧来。便面壁。南泉曰。我寻常向师僧道。未具胞胎已前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大愚即不然。未具胞胎前会得。打折你腰。密谏李公守南昌。请住西山翠岩。开堂祝圣曰。睿算增延。法轮常转。且道法轮如何转。会么。须弥顶上笑翻身。却来堂中叠足坐。阿呵呵。是什么。饭箩里坐却受饿。和泥合水。且与么过。上士闻之熙熙。下士闻之肯可。思量却成口过。要会么。一六三四二。直言曲七一。桃李火中开。黄昏后日出。芝讥呵学者。寡闻得少为足。曰。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锻佛祖钳锤。今时禅者。姿质不妙。莫有成器者。僧问。如何是十智同真。芝曰。先师言。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不能与人为眼目。决断是非。如鸟飞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断弦。弦断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飞。弦壮翼牢。空的俱彻。作么生是十智同真。如今一切点出。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或云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先师又曰。与什么人同得入。与谁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杀。什么物同得失。阿那个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何人同真志(或作智)。孰能总同参。那个同大事。何物同一质。有点得出底么。点得出者。不吝慈悲。点不出者。未有参学眼在。切须辩取。要识是非。面目见在。芝曰。先师曰。要识是非。面目见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着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号曰广智。其词曰。大道不说有高低。真空那肯涉离微。大海吞流同增减。妙峰高耸总擎持。万派千溪皆渤澥。七金五岳尽须弥。玉毫金色传灯后。二三四七普闻知。信衣息。广开机。诸方老宿任施为。识心是本从头说。迷心逐物却生疑。芝曰。此叙宗旨也。或直指。或巧施。解道前纲出后机。旨趣分明明似镜。盲无慧目不能窥。明眼士。见精微。不言胜负坠愚痴。物物会同流智水。门风逐便示宗枝。即心佛。非心佛。历世明明无别物。即此真心是我心。犹是机权出。芝曰。此叙马祖宗派也。或五位。或三路。施设随根巧回互。不触当今是本宗。展手通玄无佛祖。芝曰。此叙洞上宗派也。或君臣。或父子。量器方圆无彼此。士庶公侯一道平。愚智贤豪明渐次。芝曰。此叙石霜宗派也。有时敲。有时唱。随根问答谈谛当。应接何曾失礼仪。浅解之流却生谤。或双明。或单说。只要当锋利禅悦。开权不为斗聪明。舒光只要辩贤哲。有圆相。有默论。千里持来目视瞬。万般巧妙一圆空。烁迦罗眼通的信。芝曰。此叙沩仰宗派也。或全提。或全用。万象森罗实不共。青山不碍白云飞。隐隐当台透金凤。芝曰。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象骨镜。地藏月。玄沙崇寿照无阙。因公致问指归源。旨趣来人明皎洁。芝曰。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或称提。或拈掇。本色衲僧长击发。句里明人事最精。好手还同楔出楔。或抬荐。或垂手。切要心空易开口。不识先人出大悲。管烛之徒照街走。芝曰。此叙云门宗派也。德山棒。临济喝。独出乾坤解横抺。从头谁管乱区分。多口阿师不能说。临机纵。临机夺。迅速机锋如电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灵脑劈裂。或宾主。或料拣。大展禅宗辩正眼。三玄三要用当机。四句百非一齐铲。劝同袍。莫强会。少俊依前或窒碍。不知宗脉莫漫汗。永劫长沈生死海。难逢难遇又难闻。猛烈身心快通泰。芝曰。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悦。闻芝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芝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芝俯取履。善辄踏倒。芝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芝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又有僧。称讲金刚经。问曰。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何。时有狗卧绳床前。芝趯之。狗起去。问僧解么。僧曰不解。芝曰。若解即成法相。作偈曰。沙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嘉祐之初示寂。塔于西山。 赞曰。大愚翠岩皆余故园。少时往来两山之间。有老衲大父友也。言芝无恙时事曰。众未尝登三十辈。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过者疑将压焉。芝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传舍。粥饭亦有不继时。追绎其高韵。作偈曰。庐山殿阁如生成。食堂处处禅床折。我此三门如冷灰。尽日长廊卷风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弃家。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名满三河。时汾阳禅望大振。窃疑之往观焉。同参者。慈明琅琊等数人。服诚阳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著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上堂大众集定乃曰。现成公案也。是打揲不办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闻师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师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师俯取履。善辄踏倒。师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师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会中有僧。日诵金刚经一百遍。师令侍者唤至。问曰。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师曰。汝曾究经意否。汝但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遂以白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无语。师便打出。作偈曰。砂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称者谓。师作偈绝精峭。此盖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悦公。师之真子。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