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5,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如意轮观自在菩萨念诵法
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如意轮瑜伽
成具光明定意经
身三口四意三
身如意通
作意
妙意菩萨
别时意
别时意趣
别义意趣
定中独头意识
佛类词典(续上)
如意轮菩萨念诵法如意轮观自在菩萨念诵法
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如意轮瑜伽
成具光明定意经
身三口四意三
身如意通
作意
妙意菩萨
别时意
别时意趣
别义意趣
定中独头意识
如意轮菩萨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如意轮观音之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如意轮观音之念诵法。
如意轮观自在菩萨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为罪障消灭,以如意轮观音为本尊而行之修法也。真言行者最初所修之行法。
(修法)为罪障消灭,以如意轮观音为本尊而行之修法也。真言行者最初所修之行法。
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之略名。
(经名)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之略名。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
【佛学大辞典】
(菩萨)如意轮观音之德号也。观音为莲华部之中坚,故云莲华心。原为久成之古佛,故称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如意轮观音的德号。观音为莲部的中坚,故云莲华心,本是久已成道的古佛,故称如来。
(菩萨)如意轮观音之德号也。观音为莲华部之中坚,故云莲华心。原为久成之古佛,故称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如意轮观音的德号。观音为莲部的中坚,故云莲华心,本是久已成道的古佛,故称如来。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慈贤译。说如意轮观音之修法。
(经名)一卷,宋慈贤译。说如意轮观音之修法。
如意轮瑜伽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之略名。仪轨之名。
(经名)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之略名。仪轨之名。
成具光明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
(经名)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
身三口四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业道中杀、盗、淫三者(就恶业而云)是身业。妄、绮、两恶四者是口业。贪、瞋、邪三者是意业。
(名数)十业道中杀、盗、淫三者(就恶业而云)是身业。妄、绮、两恶四者是口业。贪、瞋、邪三者是意业。
身如意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通之一。(参见:通)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六通之一。(参见:六通)
【三藏法数】
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术语)六通之一。(参见:通)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六通之一。(参见:六通)
【三藏法数】
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种,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都有五种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报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变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变现种种的境界事物。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种,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都有五种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报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变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变现种种的境界事物。
六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参见: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證通A^sravaks!aya-jn^a%na之一。漏尽知證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成就此六通限于三乘之圣者。俱舍论二十七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随念智證通,六漏尽智證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一名身通,二名天眼,三名天耳,四他心智,五宿命,六漏尽通。」(以上六神通次第,同智度论二十八说其次第)。法界次第中上曰:「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智通。」(次第异)。
【佛学常见辞汇】
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佛学次第统编】
六通又名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无碍曰通,或曰通力,或曰神通。
一、神境通 亦名如意,有三意:
一、能到 谓能到者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三、此没彼出,彼没此出。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四、一念能至十方世界。
二、转变 谓转变者有四:
一、大能作小。 三、一能变多。
二、小能作大。 四、多能变一。
三、圣如意 圣如意者:
一、化现无方。 二、应变不测。
二、天耳 闻声无碍,是曰天耳。
三、他心 知他心事无碍,是曰他心。
四、宿命 知过去世事无碍,是曰宿命。
五、天眼 观色无碍,是曰天眼。
六、漏尽 自能漏尽,复能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不尽等,是曰漏尽。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天眼通 谓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
二、天耳通 谓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谓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漏尽通者,漏即五住烦恼惑也,谓如来断五住惑尽,不受二种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名数)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参见: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證通A^sravaks!aya-jn^a%na之一。漏尽知證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成就此六通限于三乘之圣者。俱舍论二十七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随念智證通,六漏尽智證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一名身通,二名天眼,三名天耳,四他心智,五宿命,六漏尽通。」(以上六神通次第,同智度论二十八说其次第)。法界次第中上曰:「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智通。」(次第异)。
【佛学常见辞汇】
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佛学次第统编】
六通又名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无碍曰通,或曰通力,或曰神通。
一、神境通 亦名如意,有三意:
一、能到 谓能到者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三、此没彼出,彼没此出。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四、一念能至十方世界。
二、转变 谓转变者有四:
一、大能作小。 三、一能变多。
二、小能作大。 四、多能变一。
三、圣如意 圣如意者:
一、化现无方。 二、应变不测。
二、天耳 闻声无碍,是曰天耳。
三、他心 知他心事无碍,是曰他心。
四、宿命 知过去世事无碍,是曰宿命。
五、天眼 观色无碍,是曰天眼。
六、漏尽 自能漏尽,复能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不尽等,是曰漏尽。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天眼通 谓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
二、天耳通 谓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谓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漏尽通者,漏即五住烦恼惑也,谓如来断五住惑尽,不受二种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作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佛学常见辞汇】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佛学常见辞汇】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妙意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锭光佛捧五茎之莲,儒童菩萨之本名也。(参见:然灯佛)
(菩萨)锭光佛捧五茎之莲,儒童菩萨之本名也。(参见:然灯佛)
别时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时意趣之略。
(术语)别时意趣之略。
别时意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意趣)
【三藏法数】
谓众生现世修习净业,求生极乐世界者,命终皆即往生,得不退转,盖现种是因,则在他时成熟,是名别时意趣。
(术语)(参见:四意趣)
【三藏法数】
谓众生现世修习净业,求生极乐世界者,命终皆即往生,得不退转,盖现种是因,则在他时成熟,是名别时意趣。
四意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
别义意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意趣)
【三藏法数】
谓一切法无有自性,不可执文取义,当离文字相,别求义趣,是名别义意趣。
(术语)(参见:四意趣)
【三藏法数】
谓一切法无有自性,不可执文取义,当离文字相,别求义趣,是名别义意趣。
四意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
定中独头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定中之第六识也。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故称独头。
【三藏法数】
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定中之第六识也。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故称独头。
【三藏法数】
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