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19,分115页显示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懒意
意愿
邪意
原意
意笔
意寄
意折
诛意
赏意
设意
遣意
题意
送意
假意
象意
《漢語大詞典》:懒意(懶意)
(1).谓无意于世事。 宋 许月卿 《挽李左藏》诗:“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一丘。”
(2).不想,不愿意。红楼梦第八九回:“ 宝玉 点头,只是一腔心事,懒意説话。”
《國語辭典》:意愿(意願)  拼音:yì yuàn
心愿、希望。唐。李白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诗:「谁言贵此物,意愿重琼蕤。」
《漢語大詞典》:邪意
不正当的意念。汉书·律历志上:“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后汉书·杨赐传:“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
分類:正当意念
《國語辭典》:原意  拼音:yuán yì
本意、本旨。魏。刘劭《人物志。接识》:「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
《漢語大詞典》:意笔(意筆)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以简练之笔墨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意趣。也叫写意。 秦牧 《艺海拾贝·粗犷与细腻》:“偶然翻阅 齐白石 的画册,从里面一些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漢語大詞典》:意寄
(1).寄以心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餉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
(2).犹寄托。 宋 朱熹 《跋周元翁帖》:“笔扎精妙,意寄高远。”
分類:寄托心意
《漢語大詞典》:意折
犹屈服。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制度皆如藩国之礼”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后曰:‘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説。’ 芝 曰:‘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璽綬。’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璽綬著坐侧。”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诸子无母者, 太祖 皆令后养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丁夫人 ﹞哭泣无节。 太祖 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分類:屈服
《國語辭典》:诛意(誅意)  拼音:zhū yì
不论事实,只就其动机、用心而加以责备。参见「诛心之论」条。《后汉书。卷四八。霍谞传》:「谞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漢語大詞典》:赏意(賞意)
谓赏识精微的意趣。《文选·卢谌〈赠刘琨〉诗》:“谁谓言精?致在赏意。” 吕延济 注:“赏,识也。言谁谓我精麤,至在识意也。”
《漢語大詞典》:设意(設意)
立意;命意。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先帝以聦明圣智之资,疾頽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追迹 三代 。今观其设意,本非 汉 唐 之君所能髣髴也。” 宋 陆游 《跋南城吴氏〈社仓书楼诗文〉后》:“筑书楼,用为子孙讲习之地,其设意深远,流俗殊未易测也。” 明 李东阳 《〈会试录〉序》:“设意造语,争奇鬪博,惟陈言之务去,而正气或不充。”
分類:立意
《漢語大詞典》:遣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构思立意。 金凤 《难忘的一课》:“她果然仔细阅读和反覆推敲了文稿的结构、布局、用词和遣意。”
《漢語大詞典》:题意(題意)
题目的旨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六·举子问试题:“予尝疑 宋 时举子秋试,皆得诣考官而问题意,若桯史所载‘沛然’‘雨字头’者是也。” 王西彦 《乡下朋友》:“于是,他集中自己的思绪,细细思索着题意,安排起议论发展的层次和结构来了。”
《漢語大詞典》:送意
传送情意。 南朝 梁 沈约 《四时白紵歌·夏白紵》:“朱光灼烁照佳人,含情送意遥相亲。”《绿野仙踪》第六一回:“还有男看上女,女爱上男,眉目送意,眼角传情。”
《國語辭典》:假意  拼音:jiǎ yì
非出自本心的情意。《三国演义》第二八回:「策观书大怒,斩其使,遣人假意请许贡议事。」《红楼梦》第五七回:「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
《國語辭典》:象意  拼音:xiàng yì
六书之一。指合成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参见「会意」条。
《國語辭典》:会意(會意)  拼音:huì yì
1.六书之一。指合成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如日月为明、人言为信。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也称为「象意」。
2.领悟、了解。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薛仁贵征辽事略》:「张士贵目视刘君昴教出,君昴会意,立于帐下。」
3.中意、合意。《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田游岩传》:「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会意,辄留连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