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5,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六意──思修六意
六种意乐
六意──起塔有六意
八意──立颂八意
随意爱语
得不顺意眷属
随自他意语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能到如意
转变如意
圣如意
成就意乐圆满
佛类词典(续上)
六事明经意六意──思修六意
六种意乐
六意──起塔有六意
八意──立颂八意
随意爱语
得不顺意眷属
随自他意语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能到如意
转变如意
圣如意
成就意乐圆满
六事明经意
【三藏法数】
(出五苦章句经)
经云:佛有三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经中所演,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粗以六事可知其意。(三达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二、善权〕,谓佛说经,善权变化,无有方所,或出或处,皆顺机宜,随类开演,令人悟解,悉得證入,是为善权。
〔三、至教〕,谓如来说经,为诸众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恶得福,其事明白,至为易晓,是为至教。
〔四、诱导〕,谓如来说经,盖为蒙昧愚痴之人,难便开化,故以现世可获福报因缘等,劝诱引导,令其欢喜顺从,而生正信,是为诱导。
〔五、福德〕,谓佛说经,为令众生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行,调伏诸根,无所放逸,则得天人果报,长乐无穷,是为福德。
〔六、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出五苦章句经)
经云:佛有三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经中所演,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粗以六事可知其意。(三达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二、善权〕,谓佛说经,善权变化,无有方所,或出或处,皆顺机宜,随类开演,令人悟解,悉得證入,是为善权。
〔三、至教〕,谓如来说经,为诸众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恶得福,其事明白,至为易晓,是为至教。
〔四、诱导〕,谓如来说经,盖为蒙昧愚痴之人,难便开化,故以现世可获福报因缘等,劝诱引导,令其欢喜顺从,而生正信,是为诱导。
〔五、福德〕,谓佛说经,为令众生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行,调伏诸根,无所放逸,则得天人果报,长乐无穷,是为福德。
〔六、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六意──思修六意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广大意〕,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谓菩萨修行,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心不放舍,常行布施持戒,历无数劫,无有厌足,是名菩萨长时意。
〔三、欢喜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而于自他皆生无等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有恩德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虽见彼于我有大恩德,而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
〔五、大志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其所生功德善根,以无著心回施一切众生,令彼皆得可爱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
〔六、善好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所生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仍复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
(出摄大乘论)
〔一、广大意〕,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谓菩萨修行,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心不放舍,常行布施持戒,历无数劫,无有厌足,是名菩萨长时意。
〔三、欢喜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而于自他皆生无等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有恩德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虽见彼于我有大恩德,而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
〔五、大志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其所生功德善根,以无著心回施一切众生,令彼皆得可爱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
〔六、善好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所生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仍复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
六种意乐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谓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广大意乐〕,谓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奉施如来;复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现世得證佛果,犹无厌足,是名广大意乐。(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乐〕,谓菩萨行于六度,乃至现世得證佛果,心常好乐,无有间息,是名长时意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欢喜意乐〕,谓菩萨能以六度饶益有情,由此所作,心生欢喜,是名欢喜意乐。
〔四、荷恩意乐〕,荷,负也。谓菩萨以此六度饶益有情,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荷恩意乐。
〔五、大志意乐〕,谓菩萨即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令其同得胜果,是名大志意乐。
〔六、纯善意乐〕,谓菩萨复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共诸众生回求佛果,心无间杂,是名纯善意乐。
(出摄大乘论)
谓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广大意乐〕,谓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奉施如来;复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现世得證佛果,犹无厌足,是名广大意乐。(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乐〕,谓菩萨行于六度,乃至现世得證佛果,心常好乐,无有间息,是名长时意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欢喜意乐〕,谓菩萨能以六度饶益有情,由此所作,心生欢喜,是名欢喜意乐。
〔四、荷恩意乐〕,荷,负也。谓菩萨以此六度饶益有情,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荷恩意乐。
〔五、大志意乐〕,谓菩萨即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令其同得胜果,是名大志意乐。
〔六、纯善意乐〕,谓菩萨复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共诸众生回求佛果,心无间杂,是名纯善意乐。
六意──起塔有六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为表人胜〕,谓如来三界至尊,最胜无比,故建塔以表之,令人瞻礼,而归敬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令生净信〕,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瞻仰顶礼,而生崇重正信之心也。
〔三、令标心有在〕,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心有所向,而敬慕归依也。
〔四、令供养生福〕,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至心恭敬供养,则能生诸福利也。
〔五、为报恩行毕〕,谓建造佛塔,非惟利益于己身,盖将答报四恩,而毕无边之行愿也。(四恩者,国王、父母、师友、檀越也。)
〔六、生福灭罪〕,谓建造佛塔,非惟生自己之福,灭自己之罪,盖令一切众生,凡瞻睹顶礼者,无不生一切福,灭一切罪也。
(出华严经疏)
〔一、为表人胜〕,谓如来三界至尊,最胜无比,故建塔以表之,令人瞻礼,而归敬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令生净信〕,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瞻仰顶礼,而生崇重正信之心也。
〔三、令标心有在〕,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心有所向,而敬慕归依也。
〔四、令供养生福〕,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至心恭敬供养,则能生诸福利也。
〔五、为报恩行毕〕,谓建造佛塔,非惟利益于己身,盖将答报四恩,而毕无边之行愿也。(四恩者,国王、父母、师友、檀越也。)
〔六、生福灭罪〕,谓建造佛塔,非惟生自己之福,灭自己之罪,盖令一切众生,凡瞻睹顶礼者,无不生一切福,灭一切罪也。
八意──立颂八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少字摄多义〕,谓于一字中包摄多义也。如圆觉经,长行文中,佛为普眼菩萨说四大和合,各离之相,文义甚长,至于重颂,则以四句,收摄多义。偈云: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等是也。(长行者,经之散文;重颂者,经之偈文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赞叹多以偈颂〕,谓诸经中,凡菩萨等称赞叹美佛之功德,多以偈颂也。
〔三、为钝根重说〕,谓佛为弟子说长行经竟,有根钝不能解悟,更为重说偈颂也。
〔四、为后来之徒〕,谓佛为弟子说长行经竟,或有新来之众,未闻前说,佛则更为重说偈颂也。
〔五、为随喜乐〕,谓佛随众机,有喜乐偈颂者,即为演说偈颂也。
〔六、为易受持〕,谓佛因长行,文句繁多,恐难受持,故说偈颂,令人记忆。如为槃特说偈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等是也。(槃特,梵语具云槃陀伽,华言继道。)
〔七、增明前说〕,谓初于长行文中,说义未尽,后于重颂,广明其义也。
〔八、长行未说〕,谓不说长行,而直说偈颂,如金光明经空品是也。
(出华严经疏)
〔一、少字摄多义〕,谓于一字中包摄多义也。如圆觉经,长行文中,佛为普眼菩萨说四大和合,各离之相,文义甚长,至于重颂,则以四句,收摄多义。偈云: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等是也。(长行者,经之散文;重颂者,经之偈文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赞叹多以偈颂〕,谓诸经中,凡菩萨等称赞叹美佛之功德,多以偈颂也。
〔三、为钝根重说〕,谓佛为弟子说长行经竟,有根钝不能解悟,更为重说偈颂也。
〔四、为后来之徒〕,谓佛为弟子说长行经竟,或有新来之众,未闻前说,佛则更为重说偈颂也。
〔五、为随喜乐〕,谓佛随众机,有喜乐偈颂者,即为演说偈颂也。
〔六、为易受持〕,谓佛因长行,文句繁多,恐难受持,故说偈颂,令人记忆。如为槃特说偈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等是也。(槃特,梵语具云槃陀伽,华言继道。)
〔七、增明前说〕,谓初于长行文中,说义未尽,后于重颂,广明其义也。
〔八、长行未说〕,谓不说长行,而直说偈颂,如金光明经空品是也。
随意爱语
【三藏法数】
谓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是名随意爱语。
谓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是名随意爱语。
得不顺意眷属
【三藏法数】
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随自他意语
【三藏法数】
谓佛为众生说法,半随自證之意,半随他机之意,名随自他意语。
谓佛为众生说法,半随自證之意,半随他机之意,名随自他意语。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三藏法数】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故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乐正受者,华梵双举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萨修三昧时,得真空寂灭之乐,普入一切佛刹,随意无碍,故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谓通教第八地菩萨,觉了一切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无所有;以无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疾如意,自在无碍,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能到如意
【三藏法数】
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转变如意
【三藏法数】
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
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
圣如意
【三藏法数】
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成就意乐圆满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为法出家,不为活命。但为求无上菩提及求大涅槃乐,勇猛精进,不生懈怠之心,不杂众恶之法,不受当来生老病死之苦,是名成就意乐圆满。(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谓修菩萨行者,为法出家,不为活命。但为求无上菩提及求大涅槃乐,勇猛精进,不生懈怠之心,不杂众恶之法,不受当来生老病死之苦,是名成就意乐圆满。(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