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718
典故
40
词典
1299
佛典
295
其它
84
共1299,分87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清意
下意
词意
取意
出意
同意
异意
游意
先意
言意
书意
他意
意似
意兴
意义
《漢語大詞典》:
清意
(1).意念纯净。
《
史记·夏本纪
》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意境凄清。 唐
殷璠
《
河岳英灵集·崔署诗序
》
:“ 署 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
《送别》
、
《登楼》
,俱堪泪下。”
(3).清凉之意。 宋
曾巩
《山水屏》
诗:“餘光耀衾幬,清意凝幔褥。” 明
李日华
《
六研斋二笔
》
卷一:“因自署‘奉敕村梅’,更作疎枝冷叶,清意逼人。”
分類:
清凉
意境
意念
凄清
纯净
《國語辭典》:
下意
拼音:
xià yì
1.委屈己意。《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2.虚心求教。《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
3.决定、主张。《魏书。卷六九。崔休传》:「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梁书。卷五。元帝本纪》:「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弥加悯爱。」
4.随意、随便。《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下意的送二两银子,也不叫他住两日,就打发他家去。」
分類:
下意
随意
出主意
屈意
虚心
决定
和顺
补正
《國語辭典》:
词意(詞意)
拼音:
cí yì
语词所表达的涵意。《三国演义》第一八回:「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
分類:
词意
文辞
文词
含意
《漢語大詞典》:
取意
(1).犹随意。 南唐 尉迟偓
《
中朝故事
》
:“上又詔重修 安国寺 ,毕,亲降车輦,以设大斋。乃十二撞新鐘,捨钱一万贯,令诸大臣各取意击之。”
(2).采取其意。 吴晗
《朱元璋传》
第三章一:“﹝ 徐寿辉 ﹞以 蕲水 为都城,取意于西方净土莲台,号为 莲台省 。”
分類:
取意
采取
随意
《漢語大詞典》:
出意
(1).表示意义。 晋
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2).立意;出主意。 南朝 梁简文帝
《率尔成咏》
:“约黄出意巧,缠絃用法新。迎风时引袖,避日暂披巾。” 宋
苏轼
《荔支叹》
:“君不见 武夷 溪边粟粒芽,前 丁 后 蔡 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鬭品充官茶。” 袁枚
《
随园诗话
》
卷五引 清 杨守知
《西湖竹枝词》
:“时样梳妆出意新, 鄂王 坟上小逡巡。”
分類:
出意
立意
示意
意义
出主意
《國語辭典》:
同意
拼音:
tóng yì
1.心意相同。《孙子。计篇》:「令民与上同意。」
2.意旨相同。汉。王充《论衡。辨崇》:「明举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信用不疑。」
3.赞成。如:「我同意你的看法。」
分類:
同意
同心
赞成
意义
用意
意相
一心
意旨
《漢語大詞典》:
异意(異意)
(1).另有想法;意见不同。
《
鹖冠子·王鈇
》
:“故主无异意,民心不徙,与天合则。” 汉
扬雄
《法言·学行》
:“一鬨之市,不胜异意焉。” 李轨 注:“卖者欲贵,买者欲贱,非异如何?”
(2).指持不同意见。
《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
:“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3).不良意图;叛离之心。
《
孔丛子·论势
》
:“此师 楚 为之主,今兵罢而不散,殆有异意,君其备诸。”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无异意,则安寧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分類:
不良
另有
有想
不同意
想法
意图
意见
叛离
离之
《漢語大詞典》:
游意(遊意)
(1).犹游心;游神。
《
后汉书·樊準传
》
:“庶政万机,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蓺。” 元 汤垕
《
画鉴
》
:“人家子弟不可不学看书画,盖留心不于此则于彼,所益非一端,前辈名人鉅公,未有不游意于此者。” 明
李东阳
《沉学士民则像赞》
:“听政之暇,游意翰墨。”
(2).留意。 汉
蔡邕
《陈政要七事疏》
:“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餘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奕。”
犹留意。
《
韩非子·有度
》
:“故明主使其羣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汉书·张敞传》
:“今陛下游意於太平,劳精於政事,亹亹不舍昼夜。” 宋
晁补之
《披榛亭赋》
:“若见阹櫓,游意无所。”
分類:
留意
游心
《漢語大詞典》:
先意
见“ 先意承志 ”。
《國語辭典》:
先意承志
拼音:
xiān yì chéng zhì
不等父母表明意愿,就能事先顺应他的心意去做。语出《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后泛指能揣测他人心意而加以迎合。也作「先意承旨」。
分類:
孝子
先父
父母
意而
承顺
揣摩
人意
《漢語大詞典》:
言意
(1).言语和意旨。
《关尹子·九药》
:“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説。”
《
吕氏春秋·离谓
》
:“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离,凶也。” 陈奇猷 校释引 孙锵鸣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
(2).说明意思。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
:“区区至心,谨復言意。”
分類:
说明
意思
意旨
《漢語大詞典》:
书意(書意)
(1).所读之书或所写之信的本意。
《
吕氏春秋·尊师
》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驩愉,问书意。”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 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宋
邵雍
《代书寄陈章屯田》
诗:“执别而来二十春,忽飞书意一何懃!”
(2).书法的神髓。 唐
窦臮
《述书赋》
下:“ 汉王 童年,自得书意。”
分類:
书法
本意
《漢語大詞典》:
他意
别的企图;异心。
《汉书·戾太子刘据传》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
《
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
:“ 表 疑 嵩 反为 太祖 説,大怒,欲杀 嵩 ,考杀随 嵩 行者,知 嵩 无他意,乃止。”
分類:
企图
异心
《漢語大詞典》:
意似
似是而非。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
分類:
似是而非
《國語辭典》:
意兴(意興)
拼音:
yì xìng
意思、兴味。《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生见其三回五转,意兴已倦。」《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两公子因这两番事后,觉得意兴稍减。」
分類:
意兴
兴致
意境
《國語辭典》:
意义(意義)
拼音:
yì yì
意旨、理趣。《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凌传》:「旌先贤之后,求未贤之士,各有教条,意义甚美。」
分類:
意义
美名
内容
价值
声誉
包含
思想
道理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