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99,分87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两意
旨意
外意
民意
风意
善意
肆意
不如意
辞意
意旨
水意
托意
托意
见意
尊意
《國語辭典》:两意(兩意)  拼音:liǎng yì
1.二心、异心。汉。无名氏〈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2.不同的意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场屋之文,专尚偶丽,题虽无两意,必欲釐而为二,以就对偶。」
《國語辭典》:旨意  拼音:zhǐ yì
1.主旨意趣。汉。王充《论衡。卜筮》:「今以微小之人问巨大,天地安能通其声音?天地安能知其旨意?」
2.帝王的命令。《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要不然,一道旨意下来,叫把寺院废掉,改为学堂,那时你这寺如何保得住?」
《漢語大詞典》:外意
(1).贰心;异志。三国志·蜀志·刘璋传:“今州中诸将 庞羲 、 李异 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 豫州 ,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望子 忽生外意,神便絶往来。”《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吕枢密 道:‘你两个来到,恐有他意。’ 穆弘 道:‘小人父子一片孝顺之心,怎敢怀半点外意。’”
(2).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与内意相对。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天觉》:“ 苕溪渔隐 曰: 圣俞 金针诗格云:‘﹝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
《國語辭典》:民意  拼音:mín yì
不同的公众在某一时间内,对特定问题提出的意见。如:「民意如流水很不容易掌握。」
《骈字类编》:风意(风意)
唐 刘禹锡 秋中暑退赠乐天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國語辭典》:善意  拼音:shàn yì
1.好意。《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善于揣测别人的意向。汉。王充《论衡。知实》:「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
3.《民法》上的概念系指不知情。
《國語辭典》:肆意  拼音:sì yì
任意。《韩非子。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人主肆意陈欲曰乱。」《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也作「肆志」。
《國語辭典》:不如意  拼音:bù rú yì
不合意、不称心。《三国志。卷九。魏书。曹真传》:「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宋。辛弃疾 贺新郎。肘后俄生柳词:「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國語辭典》:辞意(辭意)  拼音:cí yì
文辞的意旨。如:「他看了半天,仍不懂信中的辞意。」
《國語辭典》:意旨  拼音:yì zhǐ
意向旨趣。《史记。卷九七。陆贾传》:「令比诸侯,皆如意旨。」《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慧澄替他宣扬意旨,祝赞已毕,叫一个小尼领了丫鬟别处玩耍。」
《骈字类编》:水意
唐 孟郊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 水意酒易醒,浪情事非迷。
《漢語大詞典》:托意(託意)
寓意;寄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外者,非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託意。” 金 王丹桂 《望蓬莱·寄桃林口王都监》词:“切恐灵机迷爱欲,不辞荒拙缀狂篇。缀意在毫牋。” 明 陈子龙 《岁暮遣怀》诗之一:“惟应勉寂寞,託意丘中琴。”
《漢語大詞典》:托意
借事物以寄托感情。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序:“予病值七夕之夜,感 织女 之事,托意命辞,作为兹赋。”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二:“ 刘 诗托意于花, 张 则寄情于月。”
分類:寄托感情
《國語辭典》:见意(見意)  拼音:xiàn yì
陈述意见。《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漢語大詞典》:尊意
(1).君主的意愿。《旧唐书·音乐志四》:“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2).称他人意见的敬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三:“适 胡二弟 致尊意,事已尽悉。”如:这次聚会,我想请你参加,未知尊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