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4,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聱牙
佥谐
奏书
贡献
吹风
手折
批敕
佥议
尊意
崇深
呼声
献议
民主
异意
循默
《國語辭典》:聱牙  拼音:áo yá
1.文词艰涩,念起来不顺口。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2.乖忤违背。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其间一事聱牙,常至终身沦弃。」
3.老树枝干杈枒蟠屈的样子。宋。朱熹 枯木次择之韵:「百年蟠木老聱牙,偃蹇春风不肯花。」
《漢語大詞典》:佥谐(僉諧)
(1).《书·舜典》记帝 舜 征询意见以任命臣工之事,多有“僉曰”、“汝谐”之语,后遂以“僉谐”谓遴选、任命朝廷重臣。梁书·江革传:“ 广陵 太守 江革 ,才思通瞻,出内有闻,在朝正色,临危不挠,首佐台鉉,实允僉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真宗 尹京, 毕 相 士安 为府判,沉毅忠厚。中书将有僉谐, 太宗 令辅臣歷选,俱不称旨……近臣少喻上意,方以 毕公 进,果大喜,遂用参大政。”
(2).指共同认定,一致认可。 宋 王禹偁 《慰上大行皇帝谥号庙号表》:“懋建鸿名,永光清庙。礼官博士,讨论而无异辞;公卿大夫,僉谐而合旧典。”
《漢語大詞典》:奏书(奏書)
(1). 汉 时在诸侯王国中,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战国 以前,君臣同书; 秦 汉 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
(2).泛指奏章。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学士挽词》:“同学 金陵 最少年,奏书曾用牘三千。”
(3).臣下向君主进呈文书。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臣拜稽首,退而奏书於陛下。”
(4).丛辰名。为岁之贵神,主奏记与伺察。一说为水神,是岁君的谏臣。《协纪辨方书·义例一·奏书》:“《广圣历》曰:‘奏书者,岁之贵神也,掌奏记,主伺察。’…… 曹震圭 曰:‘奏书者,水神也,为岁君之諫臣。’”
《國語辭典》:贡献(貢獻)  拼音:gòng xiàn
1.进奉或赠与。《荀子。正论》:「称远迩而等贡献,岂必齐哉?」《国语。吴语》:「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2.对公众有所助益。如:「电话的发明是伟大的贡献。」
3.付出。如:「他应聘回国,准备贡献所长。」
《國語辭典》:吹风(吹風)  拼音:chuī fēng
1.身体被风吹到。如:「在风口吹风,小心著凉了!」
2.用吹风机烘乾头发。如:「理发师正忙著帮客人吹风。」
3.透露或传递消息。《邻女语》第八回:「沈道台又到街头巷尾,找寻都统的书役,一路吹风送信,要他们回来当差。」
《國語辭典》:手摺  拼音:shǒu zhé
1.旧时属吏申述意见,禀陈公事时所用,大都摺纸手书,亲手呈递于长官,故称为「手摺」。清。孔尚任《桃花扇》闰二○出:「好,好!下官写手摺,明日取出奉送罢。」《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他自己拿嘴说,那个朋友拿笔写。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弄了十六个钟头,好容易写了一个手摺。」
2.商家记载交易物品及价值的小摺。
《漢語大詞典》:手摺
1.旧时随手记事或申述意见、禀陈公事的折子。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将官到任宝鉴》:“乃将钱粮兵马城池地里各文册,于案牘中择出,粗涉一过,先取大数,抄为手摺,常在袖中。”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好,好!下官写有手摺,明日取出奉送罢。”《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他自己拿嘴説,那个朋友拿笔写。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弄了十六个鐘头,好容易写了一个手摺。”
2.旧时商业上记载交易的折子。
《漢語大詞典》:批敕
代皇帝批示处理奏章和对草拟的制敕签署意见。 唐 罗隐 《送李右丞分司》诗:“在省曾批敕,中臺肯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为有宰相器。” 宋 苏轼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平生批敕手,浓墨写黄纸。”
《國語辭典》:佥议(僉議)  拼音:qiān yì
1.众人的意见。《南齐书。卷四七。王融传》:「臣侧闻佥议,疑给虏书,如臣愚情,切有未喻。」
2.共同商议。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
《漢語大詞典》:尊意
(1).君主的意愿。《旧唐书·音乐志四》:“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2).称他人意见的敬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三:“适 胡二弟 致尊意,事已尽悉。”如:这次聚会,我想请你参加,未知尊竟如何?
《漢語大詞典》:崇深
(1).犹陡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此石经始 禹 凿, 河 中漱广,夹岸崇深。”
(2).高藏深隐。谓不轻易表示意见。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接过客俗子,絶口不挂时事,务为崇深,以拒止嫉妬之口。”
《國語辭典》:呼声(呼聲)  拼音:hū shēng
1.呼喊的声音。《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晋。干宝《搜神记》卷四:「文辞谢之际,忽堂上如数十人呼声。」
2.比喻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如:「执政者不应漠视人民渴望自由、民主的呼声。」
3.比喻支持度。如:「他参选议员选举,呼声很高。」
《漢語大詞典》:献议(獻議)
陈述意见;建议。 唐 李绛 《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显持世权,阴行相事,造膝承顾,沃心献议。”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寳元 、 康定 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 杭 帅以为然。”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一位杂志编辑先生某甲,献议先将原稿送给官厅,待到经过检查,得了许可,这才付印。” 茅盾 《路》五:“用一个冷笑回答了 华 这献议, 郁 再踱方步。”
《國語辭典》:民主  拼音:mín zhǔ
政治主权属于全体人民的政治体制,施政以民意为准则,人民得依法选举民意代表,以监督政策运作。
《漢語大詞典》:异意(異意)
(1).另有想法;意见不同。鹖冠子·王鈇:“故主无异意,民心不徙,与天合则。” 汉 扬雄 《法言·学行》:“一鬨之市,不胜异意焉。” 李轨 注:“卖者欲贵,买者欲贱,非异如何?”
(2).指持不同意见。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3).不良意图;叛离之心。孔丛子·论势:“此师 楚 为之主,今兵罢而不散,殆有异意,君其备诸。”《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无异意,则安寧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國語辭典》:循默  拼音:xún mò
从俗而缄默无言。《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明史。卷二○六。张逵传》:「消谠直之气,长循默之风,甚非朝廷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