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4,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大议
条陈
陈词
详延
鄙意
从众
民言
进言
两岐
妙旨
游说
下听
兼听
同辞
愚意
《漢語大詞典》:大议(大議)
(1).朝廷集议国家大事。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 颜师古 注:“大议,总会议也。”
(2).谓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
(3).朝廷的重大决策。后汉书·董卓传:“ 卓 又抗言曰:‘昔 霍光 定策, 延年 案劒。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宋 曾巩 《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以己徇时,坐定大议。”
《國語辭典》:条陈(條陳)  拼音:tiáo chén
1.分条陈述。《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李寻》:「夫变异之,各应象而至,臣谨条陈所闻。」《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铁保等条陈修防各事,惟于原议高堰石坦坡,未曾筹及蓄清刷黄,专在固守高堰,实得全河关键,以柔制刚,其法最善。」
2.原指条奏天子之呈文,后泛称分条陈述意见之呈文。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出:「准了礼部尚书钱谦益的条陈,要亟正文体,以光新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苟观察前两年上了一条陈给制台,是讲理财的政法。」
《漢語大詞典》:陈词(陳詞)
(1).谓著述辞赋。《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王逸 注:“结续妙思,作辞赋也。”
(2).陈述意见。 汉 严忌 《哀时命》:“为凤凰作鶉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効忠?”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词。”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倘蒙采纳施行,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
(3).陈述申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叶相 梦锡 ,尝守 常州 ,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 叶 判曰:‘东家屋被西家盖,仔细思量无利害。他时折屋别陈词,如今且以壁为界。’”《元典章·吏部六·吏制》:“各处状铺之设,本欲书写有理词讼,使知应告不应告之例,庶革泛滥陈词之弊。”
(4).陈旧的言词。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情节进展的节奏较慢,有时描绘事物比较枝蔓,运用语言陈词稍多,却感到是美中不足之处。”
《漢語大詞典》:详延(詳延)
(1).谓尽数延揽。汉书·武帝纪:“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颜师古 注:“详,悉也。延,引也。” 唐 陆贽 《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昨者,详延羣彦,亲访嘉猷。”宋史·选举志二:“朕开数路以详延天下之士,而制举独久不设,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其復置此科。” 元 袁桷 《庆元路鄞县学记》:“庶几吾里秀士,强敏自修,询考耆哲,篤行於显微内外之实,文质交资,上承详延,将以復乎昔时之盛。”
(2).谓广泛接受意见。 明 归有光 《论御倭书》:“固宜详延博采,不遗於蒭蕘之贱也。”
《國語辭典》:鄙意  拼音:bǐ yì
谦称自己的意见。宋。朱熹答程可久〉:「乾坤六爻图位,鄙意亦有未晓处,更乞诲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当初创造时,实费了一千二三百金之数,今也论不得了。再烦列位去通小生的鄙意则个。」也称为「鄙见」。
《漢語大詞典》:从众(從衆)
依从多数人的意见。左传·成公六年:“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左传·成公六年:“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 孔子 於 芝佛之院 。” 鲁迅 《华盖集·通讯二》:“其实 中国 并没有 俄国 之所谓智识阶级,此事说起来话太长,姑且从众这样说。”
《漢語大詞典》:民言
民众的言论,意见。《诗·小雅·节南山》:“民言无嘉,憯莫惩嗟。”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舆人作颂,则嚮以五福;民怒吁嗟,则威以六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也。” 宋 张孝祥 《鹧鸪天·淮西为老人寿》词:“思主眷,酌民言,与民称寿拜公前。”
《國語辭典》:进言(進言)  拼音:jìn yán
向师长或长官建议。《荀子。臣道》:「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朝廷行著这般政令,无一人敢奏事进言。」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漢語大詞典》:妙旨
(1).精微幽深的旨意。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傅毅 《七激》:“达 牺 农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梁书·沈约传:“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2).好的意见,计谋。三国志·吴志·胡综传:“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
《國語辭典》:游说(游說)  拼音:yóu shuì
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三国演义》第一○回:「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也作「游说」。
《國語辭典》:游说(遊說)  拼音:yóu shuì
以言语说动他人,使他听从自己的主张。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也作「游说」。
《漢語大詞典》:下听(下聽)
听取下面的意见。 唐 崔融 《吏部兵部选人议》:“ 陶唐氏 之清问衢室,斯所以下听於人也。” 唐 马戴 《新春闻赦》诗:“ 尧 聪能下听, 汤 网本来疏。”
《國語辭典》:兼听(兼聽)  拼音:jiān tīng
广泛的听取意见。《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
《漢語大詞典》:同辞(同辭)
(1).谓用语、称号相同。《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何休 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 徐彦 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 刘 氏,不谋而同辞。”
(2).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国语·晋语九:“﹝ 阎明 叔褒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諫 恪 , 恪 不听。”晋书·元帝纪:“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
《漢語大詞典》:愚意
对自己意见的谦称。战国策·魏策二:“今臣愿为大王陈臣之愚意。”史记·蒙恬列传:“以臣愚意,不若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