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言论
公意
自尽
奏记
异说
献书
佥言
大议
条陈
陈词
详延
鄙意
从众
民言
进言
《國語辭典》:言论(言論)  拼音:yán lùn
言谈议论。《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四》:「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听见他那言论丰采,倒底是个正经人。」
《國語辭典》:公意  拼音:gōng yì
全体或多数人的意思。如:「政府的施政措施,应以全国人民的公意为依归。」
《國語辭典》:自尽(自盡)  拼音:zì jìn
1.自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将头撞在石壁上去,要求自尽。」《红楼梦》第三三回:「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催伤。」
2.竭尽己力。比喻非常用心、尽力。《孔子家语。卷二。好生》:「夫孝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
《國語辭典》:奏记(奏記)  拼音:zòu jì
1.古代臣子向君王奏呈的文书。《汉书。卷八三。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
2.掌管奏记的官吏。《新唐书。卷四九。百官志四下》:「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
《國語辭典》:异说(異說)  拼音:yì shuō
1.不同的学说、主张。《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缪,壹异说云。」
2.邪说、怪诞言论。《晋书。卷三九。荀勖传》:「去奇技,抑异说。」
《漢語大詞典》:献书(獻書)
(1).进献书籍。多指民间进献佚书。国语·周语上:“瞽献曲,史献书。” 韦昭 注:“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隋书·牛弘传:“ 弘 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宋史·艺文志一:“﹝ 高宗 ﹞乃建祕书省於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闕,屡优献书之赏。”
(2).指把自己著的书题献给别人。 钱锺书 《〈围城〉序》:“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
(3).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輳;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 范文澜 注:“﹝献书﹞若 乐毅 《报燕惠书》…… 张仪 《与楚相书》皆是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守门诣闕,献书言计,率多空薄。”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献书謁皇帝,志已清风尘。”
《漢語大詞典》:佥言(僉言)
(1).众人的意见。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九官相逊不相逊》:“夫 舜 之命 禹 、 垂 、 益 、 伯夷 也,皆出於僉言;惟其出於僉言也,故不容於不相逊。至於 稷 、 契 、 皋陶 之与 夔 、 龙 也,则不待於僉言;惟其不待於僉言,故不用於相逊。”
(2).皆云,都说。魏书·和跋传:“忽遇暴风,云雾四塞。 世祖 怪而问之,羣下僉言:‘ 跋 世居此土,祠冢犹存,其或者能致斯变。’”
分類:众人意见
《漢語大詞典》:大议(大議)
(1).朝廷集议国家大事。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 颜师古 注:“大议,总会议也。”
(2).谓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
(3).朝廷的重大决策。后汉书·董卓传:“ 卓 又抗言曰:‘昔 霍光 定策, 延年 案劒。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宋 曾巩 《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以己徇时,坐定大议。”
《國語辭典》:条陈(條陳)  拼音:tiáo chén
1.分条陈述。《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李寻》:「夫变异之,各应象而至,臣谨条陈所闻。」《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铁保等条陈修防各事,惟于原议高堰石坦坡,未曾筹及蓄清刷黄,专在固守高堰,实得全河关键,以柔制刚,其法最善。」
2.原指条奏天子之呈文,后泛称分条陈述意见之呈文。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出:「准了礼部尚书钱谦益的条陈,要亟正文体,以光新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苟观察前两年上了一条陈给制台,是讲理财的政法。」
《漢語大詞典》:陈词(陳詞)
(1).谓著述辞赋。《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王逸 注:“结续妙思,作辞赋也。”
(2).陈述意见。 汉 严忌 《哀时命》:“为凤凰作鶉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効忠?”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词。”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倘蒙采纳施行,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
(3).陈述申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叶相 梦锡 ,尝守 常州 ,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 叶 判曰:‘东家屋被西家盖,仔细思量无利害。他时折屋别陈词,如今且以壁为界。’”《元典章·吏部六·吏制》:“各处状铺之设,本欲书写有理词讼,使知应告不应告之例,庶革泛滥陈词之弊。”
(4).陈旧的言词。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情节进展的节奏较慢,有时描绘事物比较枝蔓,运用语言陈词稍多,却感到是美中不足之处。”
《漢語大詞典》:详延(詳延)
(1).谓尽数延揽。汉书·武帝纪:“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颜师古 注:“详,悉也。延,引也。” 唐 陆贽 《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昨者,详延羣彦,亲访嘉猷。”宋史·选举志二:“朕开数路以详延天下之士,而制举独久不设,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其復置此科。” 元 袁桷 《庆元路鄞县学记》:“庶几吾里秀士,强敏自修,询考耆哲,篤行於显微内外之实,文质交资,上承详延,将以復乎昔时之盛。”
(2).谓广泛接受意见。 明 归有光 《论御倭书》:“固宜详延博采,不遗於蒭蕘之贱也。”
《國語辭典》:鄙意  拼音:bǐ yì
谦称自己的意见。宋。朱熹答程可久〉:「乾坤六爻图位,鄙意亦有未晓处,更乞诲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当初创造时,实费了一千二三百金之数,今也论不得了。再烦列位去通小生的鄙意则个。」也称为「鄙见」。
《漢語大詞典》:从众(從衆)
依从多数人的意见。左传·成公六年:“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左传·成公六年:“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 孔子 於 芝佛之院 。” 鲁迅 《华盖集·通讯二》:“其实 中国 并没有 俄国 之所谓智识阶级,此事说起来话太长,姑且从众这样说。”
《漢語大詞典》:民言
民众的言论,意见。《诗·小雅·节南山》:“民言无嘉,憯莫惩嗟。”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舆人作颂,则嚮以五福;民怒吁嗟,则威以六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也。” 宋 张孝祥 《鹧鸪天·淮西为老人寿》词:“思主眷,酌民言,与民称寿拜公前。”
《國語辭典》:进言(進言)  拼音:jìn yán
向师长或长官建议。《荀子。臣道》:「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朝廷行著这般政令,无一人敢奏事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