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言人(發言人)  拼音:fā yán rén
代表某机关或团体对外发表新闻或言论的人。
《國語辭典》:发言权(發言權)  拼音:fā yán quán
发表意见的权利。如:「在民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由的发言权。」
《漢語大詞典》:反对派
对习俗、法律、政策或运动的反对者
特指反对某项事物(如一项政策或政党)的集体
辩论时持反对意见的一派
犹太教用语,特指坚持传统教义而反对18世纪中叶东欧哈西德运动的犹太人
凡事抗议的人
《國語辭典》:反响(反響)  拼音:fǎn xiǎng
事物引起的回响、后果。如:「这出连续剧推出后,一般的反响都不错。」
《國語辭典》:话不投机(話不投機)  拼音:huà bù tóu jī
谈话时彼此意见不合。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吃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话不投机;看不的乔所为,歹见识,刁天决地。」《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四女此时互相埋怨,这个说:『先生留我,为何要你打短?』那个说:『先生爱我,为何要你争光?』话不投机,一时间打骂起来。」也作「语不投机」。
《國語辭典》:语不投机(語不投機)  拼音:yǔ bù tóu jī
谈话时彼此意见情趣不相契合。《五灯会元。卷一二。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也作「话不投机」。
《國語辭典》:集思广益(集思廣益)  拼音:jí sī guǎng yì
语本三国蜀。诸葛亮 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指汇集众人的智慧,以获得更广更大的效益。《老残游记》第三回:「但凡闻有奇才异能之士,都想请来,也是集思广益的意思。」
《國語辭典》:回驳(回駁)  拼音:huí bó
否定或反驳别人所提的意见。如:「你别当面回驳他的看法,免得伤了彼此的和气。」
《国语辞典》:鬼主意  拼音:guǐ zhǔ yì
1.奸狡阴险的计谋。如:「你要小心他的鬼主意,否则到时吃亏的是你。」
2.巧妙出奇的意见。如:「这孩子鬼主意特别多,你可叫他帮你想想办法。」
《國語辭典》:广开言路(廣開言路)  拼音:guǎng kāi yán lù
语本《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若怀迷不反,当显明刑书。」指政府鼓励人民充分发表意见做为施政的参考。宋。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之二:「虽陛下广开言路,无所讳忌,而台谏所击,不过先朝之人,所非不过先朝之法。」《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现在朝廷广开言路,昨儿新下上谕,内务府人员,可以保送御史。」
《國語辭典》:固执己见(固執己見)  拼音:gù zhí jǐ jiàn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宋史。卷四○八。陈宓传》:「固执己见,顿失人心。」
《漢語大詞典》:乖驳(乖駁)
谓意见不合而互相辩驳。 明 吕坤 《答孙月峰》:“弟与谈论,每多乖驳。”
分類:意见辩驳
《國語辭典》:和盘托出(和盤托出)  拼音:hé pán tuō chū
端东西连同盘子一并托出。比喻毫无保留的全部拿出来或说出来。《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饭罢,田氏将庄子所著南华真经及老子道德五千言,和盘托出,献与王孙。」。《官场现形记》第二七回:「现在除非把这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也作「全盘托出」。
《國語辭典》:驳辞(駁辭)  拼音:bó cí
1.杂乱的言辞。如:「他的那篇文章中多驳辞。」
2.辩驳的文辞。如:「他的驳辞理直气壮。」「事实摆在眼前,更让他难有驳辞的空间。」
《國語辭典》:驳倒(駁倒)  拼音:bó dǎo
辩论的理由胜过对方。如:「他那些歪理,我一句话就将他驳倒了。」《施公案》第三○一回:「山阳县怒道:『尔仗这利口辩驳,便思驳倒本县么?』」
《漢語大詞典》:不谋同辞(不謀同辭)
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后汉书·祭祀志上:“羣下百僚,不谋同辞。” 晋 刘琨 《劝进表》:“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而同辞者,动以万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武王 ﹞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 孟津 ,亦曰 盟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