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签条(簽條)
(1).贴在卷轴及书籍封面上的字条。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吾为题《革命军》签条。”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序文我想还是请 建功兄 写一写。签条则请 兼士 。” 巴金 《家》十一:“祖父方才给我的一本线装书,我看了封面上白纸签条的题名《刘芷唐先生教考戒淫浅训》就觉得头痛。”
(2).写有文字、贴在封套正中的纸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我便过去,见已套好了一大叠帖子,签条也粘好了,旁边一本簿子,开列了人名,我便照写了。”
(3).由主管人批注意见的纸片。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六:“他拿起茶几上的一支粗大的红蓝铅笔准备要在签条上写,‘一万五千块钱,可够吧?唵?’”
(2).写有文字、贴在封套正中的纸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我便过去,见已套好了一大叠帖子,签条也粘好了,旁边一本簿子,开列了人名,我便照写了。”
(3).由主管人批注意见的纸片。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六:“他拿起茶几上的一支粗大的红蓝铅笔准备要在签条上写,‘一万五千块钱,可够吧?唵?’”
《漢語大詞典》:议论纷错(議論紛錯)
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后汉书·袁绍传》:“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亦作“ 议论纷紜 ”、“ 议论纷纷 ”。《通志·乐府总序》:“ 东汉 之末,礼乐萧条,虽 东观 石渠 议论纷紜,无补於事。”《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再説 贾似道 罢相,朝中议论纷纷,谓其罪不止此。”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穉》:“凡见 阿雏 者,男则颠倒,女则欣慕,猜疑默拟,议论纷紜。” 刘绍棠 《西苑草》:“他俩现在越发脱离群众,每天下午跑到宝塔下去谈天,群众议论纷纷。”
《漢語大詞典》:着作(著作)
(1).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文选·班固〈答宾戏〉》:“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烈之餘事耳。” 吕向 注:“著作,谓述作文史也。”《后汉书·延笃传》:“ 桓帝 以博士徵,拜议郎,与 朱穆 、 边韶 共著作 东观 。”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 文王 、 周公 繫《易》, 孔子 成《春秋》,皆以大圣人之才,躬亲著作。”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然而,著作一世,藏之名山,以待考古团的掘出的作家,此刻早已没有了。”
(2).著作的成品。《明史·李东阳传》:“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 丁玲 《悼念茅盾同志》:“ 茅盾 同志著作等身,我将再好好地去读,并永远向他学习。”
(3).见“ 著作郎 ”。
(2).著作的成品。《明史·李东阳传》:“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 丁玲 《悼念茅盾同志》:“ 茅盾 同志著作等身,我将再好好地去读,并永远向他学习。”
(3).见“ 著作郎 ”。
《漢語大詞典》:再刺
指古代审理刑狱时,向地方官吏征询意见。《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郑玄 注:“讯而有罪,则杀之。” 孙诒让 正义:“再刺曰讯羣吏者,谓乡遂公邑都鄙之吏也。”参见“ 三刺 ”。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隋书·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