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4,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拟请
公关
裂痕
白记
博咨
大询
答疑
询纳
党争
咨承
批评
想法
听能
论调
双向
《国语辞典》:拟请(拟请)  拼音:nǐ qǐng
拟出意见,请求上级批示的公文用语。如:「拟请同意」、「拟请鉴核」。
《国语辞典》:公关(公关)  拼音:gōng guān
1.公共关系的缩称。参见「公共关系」条。
2.代表机构从事沟通、交际及整合意见的人员。
《國語辭典》:裂痕  拼音:liè hén
1.裂缝。如:「这次地震后,墙壁上有了一道裂痕。」
2.比喻感情的破裂。如:「他们的婚姻已经有了很深的裂痕,想要破镜重圆恐怕是不太可能。」
《漢語大詞典》:白记(白記)
汉 时下对上陈述意见的奏记。后汉书·杨终传“太守奇其才” 李贤 注引《袁山松书》:“时 蜀郡 有雷震决曹, 终 上白记,以为断狱烦苛所致,太守乃令 终 赋雷电之意,而奇之也。” 王先谦 集解:“案白记不见他书。 汉 世白事有奏记。周礼·内史疏:诸侯凡事有书奏白于王,内史读示王,亦谓白事也。此白记当即掾属白事之所用。”
《漢語大詞典》:博咨
谓广泛征求意见。 元 姚燧 《浙西廉访副史潘公碑》:“剖白羣疑,商订时才,自其口出,人所畏缩,皆身任为,无少顾让,然不专己,博咨之人。” 明 唐顺之 《答翁东厓总制》:“公广询而博咨之,使文武长材尽在幕下。”
《漢語大詞典》:大询(大詢)
古谓君向臣民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周礼·地官·乡师:“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於朝。” 郑玄 注:“大询者,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
《漢語大詞典》:答疑
(1).解答疑惑,答覆别人的疑问。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设难 何衡阳 ,答疑 刘少府 。”
(2).提供咨询、参考意见。
《漢語大詞典》:询纳(詢納)
谓向人请教并采纳其意见。 汉 崔駰 《车右铭》:“询纳耆老,于我是匡。”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上垂询纳之弘,下有匡救之责。”梁书·夏侯详传:“诚宜大弘经略,询纳羣言。”
《国语辞典》:党争(党争)  拼音:dǎng zhēng
党派之间因意见或理念不同而引起的争执。如:「宋朝的新旧党争是历史上有名的党争实例。」
《漢語大詞典》:咨承(諮承)
谓与人商议并接受他人意见。北齐书·尉瑾传:“及官高任重,便大躁急,省内郎中将论事者逆即瞋詈,不可諮承。”
《國語辭典》:批评(批評)  拼音:pī píng
1.评论是非好坏。通常针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或加以攻击。《红楼梦》第一九回:「天下山水多著呢,你那里知道这些。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我这门样一闹,学堂中人一定要批评我,把我从前的名声,一齐付之东流了。」
2.对文学或艺术品加以分析、比较及评价。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出:「俺小店乃坊间首领,只得聘请几家名手,另选新篇。今日正在里面删改批评、待俺早些贴起封面来。」
《國語辭典》:想法  拼音:xiǎng fǎ
1.谋求解决的办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后来还亏得文琴替我竭力想法,找了原经手人,向周中堂讨主意。」《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2.对事物的看法、意见。如:「有时候,我觉得很难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施公案》第二六三回:「朱光祖道:『小弟也是这般想法,必得出个妙计,将此圆了才好。』」
《國語辭典》:听能(聽能)  拼音:tīng néng
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也称为「听力」。
分類:听从意见
《國語辭典》:论调(論調)  拼音:lùn diào
议论事理的态度与观点。如:「这是他对政治的一贯论调,不足为奇。」
《国语辞典》:双向(双向)  拼音:shuāng xiàng
1.来和往两个方向。如:「这条山路双向通车,而且弯曲狭窄,行车要特别小心。」
2.指意见、思想、文化等在相对的两方间往来流通。如:「报上的读者投书专栏是报社与读者双向沟通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