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99
词典
1
分类词汇
98
共99,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1
2
3
4
5
6
7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异趣
中旨
明降
上旨
词旨
同意
台旨
言意
神意
承志
睿意
含德
承意
的意
阿意
《國語辭典》:
异趣(異趣)
拼音:
yì qù
1.不同的志趣。唐。
韩愈
〈
感春
〉诗四首之四:「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2.奇趣、妙趣。唐。张怀瓘《书断。卷一。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3.不同的趋向。《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
分類:
趋向
妙趣
意旨
不一样
意趣
《國語辭典》:
中旨
拼音:
zhōng zhǐ
1.皇帝的谕旨。唐。
罗隐
使者
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乃诏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献赋。」也称为「中诏」。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宣和遗事。前集》:「贯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复关朝廷矣。」《明史。卷一七九。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分類:
诏谕
不经
门下
内廷
直接
发出
帝王
《國語辭典》:
明降
拼音:
míng jiàng
1.明白指出。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欲待对官人说个明降,又恐怕肉身人道我荒唐。」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这里自斟量,则俺那官人要个明降,这杀人的要见伤,做贼的要见赃,犯奸的要见双。」
2.圣旨。《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待我申请朝廷,讨个明降,免你死罪。」
分類:
明白
清楚
裁决
诏旨
决定
指示
意旨
帝王
《漢語大詞典》:
上旨
亦作“ 上指 ”。 君上的意旨。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 公孙弘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
史记·酷吏列传
》
:“﹝ 张汤 ﹞於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銖钱,笼天下盐铁。”
《
后汉书·宋均传
》
:“每有駮议,多合上旨。”
《
宋书·礼志二
》
:“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人情上通,上指远喻。”
分類:
君上
意旨
《漢語大詞典》:
词旨(詞旨)
言辞意旨。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
:“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宋
陈鹄
《
耆旧续闻
》
卷五:“四六用经史全语,必须词旨相贯。” 清
蒲松龄
《
聊斋志异·宫梦弼
》
:“惟一客 宫梦弼 ……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
:“ 韩愈
《原道》
,貌为正论,亦儒家之功臣歟!顾词旨不属,语迫气促,支离而为之,若未完篇也者。”
分類:
辞意
意旨
《國語辭典》:
同意
拼音:
tóng yì
1.心意相同。《孙子。计篇》:「令民与上同意。」
2.意旨相同。汉。王充《论衡。辨崇》:「明举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信用不疑。」
3.赞成。如:「我同意你的看法。」
分類:
同意
同心
赞成
意义
用意
意相
一心
意旨
《國語辭典》:
台旨(臺旨)
拼音:
tái zhǐ
对长官、上司所下命令的敬称。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因为杨衙内妄奏不实,奉上司台旨,著小官亲身体察。」
分類:
太守
下官
官员
意旨
《漢語大詞典》:
言意
(1).言语和意旨。
《关尹子·九药》
:“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説。”
《
吕氏春秋·离谓
》
:“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离,凶也。” 陈奇猷 校释引 孙锵鸣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
(2).说明意思。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
:“区区至心,谨復言意。”
分類:
说明
意思
意旨
《國語辭典》:
神意
拼音:
shén yì
1.神情、意志。《后汉书。卷五一。李陈庞陈桥列传。陈禅》:「笞掠无算,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红楼梦》第五六回:「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
2.神明的意志。如:「歹徒谎称神意骗人钱财。」
分類:
神意
神态
神灵
艺术
心意
作品
意旨
精神
风韵
《漢語大詞典》:
承志
(1).迎合意旨。
《
礼记·祭义
》
:“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 南朝 梁
刘孝绰
《司空安成康王碑铭》
:“ 卜商 有问,是谓色难;承志望颜,在公斯易。”
(2).继承大志。
《韩诗外传》
卷十:“故 大王 、 太伯 、 王季 ,可谓见始知终而承志矣。”
分類:
迎合
继承
合意
意旨
大志
《漢語大詞典》:
睿意
圣明的意旨;皇帝的意思。 宋
苏舜钦
《乞用刘石子弟》
:“於是伏望陛下断自睿意,詔有司於西郊备礼致祭,陛下出次素服,西向举哀。” 明
叶盛
《
水东日记·王元章画梅
》
:“应制题梅诗曰:‘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沙尘。胡儿冻死 长城 下,谁信 江 南别有春。’睿意极眷赏之。”
分類:
圣明
意旨
意思
帝王
《漢語大詞典》:
含德
(1).谓隐匿意旨,秘不宣旨。
《书·盘庚上》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曾运乾 正读:“惟汝含德者,汝自匿厥指也。”
(2).怀藏道德。
《
老子
》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淮南子·本经训》
:“今至人生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无穷之智,钳口寝説,遂不言而死者众矣,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
:“含德之至,莫踰於道;亲己之切,无重於身。”
分類:
怀藏
隐匿
道德
意旨
宣旨
正读
《國語辭典》:
承意
拼音:
chéng yì
承受旨意。《文选。傅毅。舞赋》:「迟速承意,控御缓急。」《文选。张协。七命》:「芳旨万选,承意代奏。」
分類:
秉承
意旨
逢迎
《漢語大詞典》:
的意
真实的意旨。 唐
常达
《山居》
诗之二:“更堪论的意,林下笋新生。”
《
景德传灯录·水老和尚
》
:“ 洪水水老和尚 初问 马祖 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祖 乃当胷蹋倒,师大悟。”
分類:
真实
意旨
《漢語大詞典》:
阿意
迎合他人的意旨。
《
史记·蒙恬列传论
》
:“而 恬 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諫……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
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
:“ 齐武帝 崩, 明帝 作相,诛锄异己, 季直 不能阿意, 明帝 颇忌之。” 宋
朱松
《寄陈陷元》
诗:“效尤起媮心,阿意增美疾。”
分類:
迎合
他人
意旨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