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丘壑 拼音:qiū huò
1.山峰与河谷。《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之二》:「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宋。王安石 〈九井〉诗:「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也作「邱壑」。
2.山野幽僻的地方。《北史。卷五六。魏收传》:「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3.隐居。《文选。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4.比喻深远的意境。宋。黄庭坚 题子瞻枯木诗:「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而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后亦用以比喻心中有数。《官场现形记》第一一回:「毕竟戴大理胸有丘壑,听了此言,恍然大悟道:『是了!是了!』」也作「邱壑」。
2.山野幽僻的地方。《北史。卷五六。魏收传》:「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3.隐居。《文选。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4.比喻深远的意境。宋。黄庭坚 题子瞻枯木诗:「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而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后亦用以比喻心中有数。《官场现形记》第一一回:「毕竟戴大理胸有丘壑,听了此言,恍然大悟道:『是了!是了!』」也作「邱壑」。
《國語辭典》:境界 拼音:jìng jiè
1.疆界。《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三国演义》第五二回:「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大斧,厉声高叫:『反贼安敢侵我境界!』」
2.场所、地方。辽。耶律楚材 外道李浩和景贤霏字韵予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西游记》第二九回:「若再来犯我境界,断乎不饶!」
3.情况、层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同一个年、月、日、时,一个是这般境界,一个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也作「境地」。
4.诗词或艺术品所呈现的境域,以及所表现的层次与特质。
2.场所、地方。辽。耶律楚材 外道李浩和景贤霏字韵予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西游记》第二九回:「若再来犯我境界,断乎不饶!」
3.情况、层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同一个年、月、日、时,一个是这般境界,一个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也作「境地」。
4.诗词或艺术品所呈现的境域,以及所表现的层次与特质。
《國語辭典》:局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2.空间狭小。三国。魏。阮籍〈元父赋〉:「故其城郭,卑小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3.不安适的样子。《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觉局促,本是能饮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强他。」也作「局促」、「跼促」。
4.短促。《北史。卷四五。夏侯道迁传》:「人生局促,何殊朝露,坐上相看,先后间耳。」
2.空间狭小。三国。魏。阮籍〈元父赋〉:「故其城郭,卑小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3.不安适的样子。《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觉局促,本是能饮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强他。」也作「局促」、「跼促」。
4.短促。《北史。卷四五。夏侯道迁传》:「人生局促,何殊朝露,坐上相看,先后间耳。」
《國語辭典》:局促(侷促) 拼音:jú cù
1.形容器量狭小。如:「你这样心胸局促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也作「局促」、「跼促」。
2.形容空间狭小。如:「这房间太局促,能不能换一间大一点的?」也作「局促」、「跼促」。
3.形容不安适的样子。如:「他鲜少上台说话,难免感到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2.形容空间狭小。如:「这房间太局促,能不能换一间大一点的?」也作「局促」、「跼促」。
3.形容不安适的样子。如:「他鲜少上台说话,难免感到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國語辭典》:跼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2.空间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3.不安适的样子。也作「局促」、「局促」。
2.空间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3.不安适的样子。也作「局促」、「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