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惑易
精神失常。韩非子·内储说下:“ 燕 人其妻有私通於士,其夫早自外而来,士适出。夫曰:‘何客也?’其妻曰:‘无客。’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其妻曰:‘公惑易也。’”
《韵府拾遗 漾韵》:惑障
圆觉经惑障业障
《漢語大詞典》:扰惑(擾惑)
骚乱;烦乱。后汉书·吴汉传:“会 王郎 起, 北州 扰惑。”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况朝廷以 吴侍御 因丧扰惑,迷误詔旨,欲思致训,未忍加兵。”
分類:骚乱烦乱
《國語辭典》:困惑  拼音:kùn huò
1.疑惑不解。如:「这个问题令人感到困惑。」
2.让人疑惑不解,不知如何是好。如:「那个问题一直困惑著我,难以抉择。」
3.疑惑不解的地方。如:「对于公司未来营运的规划,我还是有很多的困惑。」
《漢語大詞典》:恐惑
惊惧惶惑。史记·晋世家:“ 梁伯 好土功,治城沟,民力罢怨,其众数相惊,曰:‘ 秦 寇至。’民恐惑, 秦 竟灭之。”
分類:惊惧惶惑
《漢語大詞典》:沮惑
(1).败坏惑乱。晋书·姚兴载记上:“ 绪 硕德 威权日盛, 兴 恐姦佞小人沮惑之,乃简清正君子为之辅佐。” 郭孝成 《江苏光复纪事》第三节:“更串通在镇旗籍官兵,散布謡言,沮惑士气。”
(2).疑惑。 宋 欧阳修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慙,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諭也。”
《漢語大詞典》:明惑
明察和疑惑。后汉书·冯异岑彭等传论:“昔 高祖 忌 柏人 之名,违之以全福;征南恶 彭亡 之地,留之以生灾。岂几虑自有明惑,将期数使之然乎?”
《漢語大詞典》:嫌惑
犹疑惑。 唐 元稹 《叙奏》:“经制度,明利害,区邪正,辨嫌惑。”
分類:犹疑疑惑
《漢語大詞典》:宿惑
指前所未解的疑问。 清 曾国藩 《台洲墓表》:“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
分類:前所疑问
《漢語大詞典》:爽惑
迷乱失常。列子·黄帝:“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躁为嚣呼,静为爽惑。”
《漢語大詞典》:伪惑
诈伪蛊惑。 汉 王逸 《九思·悯上》:“覩斯兮伪惑,心为兮隔错。” 唐 沈亚之 《上李谏议书》:“君之明足以察伪惑,君之智足以区物情。”
分類:诈伪蛊惑
《漢語大詞典》:通惑
犹通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人能捐百万钱嫁女,而不肯捐十万钱教子;寧尽一生之力求利,不肯輟半生之功读书;寧竭货财以媚权贵,不肯捨些微以济贫乏:此天下之通惑也!”
分類:通病
《高级汉语词典》:荧惑星
火星
《漢語大詞典》:长惑(長惑)
犹蛊惑。 明 何景明 《势成篇》:“造端以鬼其事,谓之长惑。”
分類:蛊惑
《國語辭典》:二惑  拼音:èr huò
佛教谓见惑和思惑。见惑和思惑是二种很细微的烦恼。前者是见道位的圣人方能断除,故称为「见惑」,后者须更高境界的修道位圣人才能断除。《二谛义。卷中》:「若不断二惑,见思无由成。」
分類:佛教语
《漢語大詞典》:三惑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后汉书·杨震传赞》:“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许浑 《金谷园》诗:“三惑沉身是此园,古藤荒草野禽喧。”参见“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 明 徐復祚《一文钱》第六出:“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