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下一页
辨惑(二)
理事二惑
现种二惑
见惑百十二使
思惑十六使
辨惑(三)
破惑(二)
辨惑(四)
破惑(三)
破三惑
二惑──见、思二惑
现行惑
见思惑
尘沙惑
佛类词典(续上)
见思二惑辨惑(二)
理事二惑
现种二惑
见惑百十二使
思惑十六使
辨惑(三)
破惑(二)
辨惑(四)
破惑(三)
破三惑
二惑──见、思二惑
现行惑
见思惑
尘沙惑
见思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辨惑(二)
【佛学次第统编】
医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兹述辨惑,惟大乘所辨之惑,不同小乘。盖凡夫及小乘一切之惑,皆为大乘之所破除者耳。
医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兹述辨惑,惟大乘所辨之惑,不同小乘。盖凡夫及小乘一切之惑,皆为大乘之所破除者耳。
理事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引释签云二惑:
一、理惑 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二、事惑 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三藏法数引释签云二惑:
一、理惑 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二、事惑 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现种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惑:
一、现行惑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
二、种子惑 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惑:
一、现行惑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
二、种子惑 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见惑百十二使
【佛学次第统编】
见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
二、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瞋(上界总无瞋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
三、四十合七十二,成百十二。
唯识述记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见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
二、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瞋(上界总无瞋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
三、四十合七十二,成百十二。
唯识述记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思惑十六使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十六使者:
一、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
二、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
三、六惑合十惑,成十六惑。
┌苦┐ ┌十使┐
│集│各有(贪、瞋、痴、慢│十使│
┌ 欲 界 ┤ ├ 、疑、身、边、邪┤ ├四十使 ┐
│ │灭│ 、取、戒、) │十使│ │
│ └道┘ └十使┘ │百
┌见惑┤ ┌苦┐ ┌九使┐ ├十┐
│ │┌色 界┐│集│各有(贪、痴、慢、疑│九使│三十六使│二│
│ └┤ ├┤ ├ 、身、边、邪、取┤ ├三十六使┘使│百
二惑┤ └无色界┘│灭│ 、戒、) │九使│ │二
│ └道┘ └九使┘ ├十
│ ┌ 欲 界 ……贪、瞋、痴、慢、身见、边见、…六使┐ │八
└思惑┤ 色 界┐ ┌五使│ │使
│ ├……贪、痴、慢、身见、边见、……┤ ├十六使┘
└ 无色界┘ └五使┘
思惑十六使者:
一、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
二、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
三、六惑合十惑,成十六惑。
┌苦┐ ┌十使┐
│集│各有(贪、瞋、痴、慢│十使│
┌ 欲 界 ┤ ├ 、疑、身、边、邪┤ ├四十使 ┐
│ │灭│ 、取、戒、) │十使│ │
│ └道┘ └十使┘ │百
┌见惑┤ ┌苦┐ ┌九使┐ ├十┐
│ │┌色 界┐│集│各有(贪、痴、慢、疑│九使│三十六使│二│
│ └┤ ├┤ ├ 、身、边、邪、取┤ ├三十六使┘使│百
二惑┤ └无色界┘│灭│ 、戒、) │九使│ │二
│ └道┘ └九使┘ ├十
│ ┌ 欲 界 ……贪、瞋、痴、慢、身见、边见、…六使┐ │八
└思惑┤ 色 界┐ ┌五使│ │使
│ ├……贪、痴、慢、身见、边见、……┤ ├十六使┘
└ 无色界┘ └五使┘
辨惑(三)
【佛学次第统编】
第一节已就一般大乘总列各种惑相,兹宜就法相所明者一重叙之。法相所述,主要者即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是也。义前已释,兹不及,以免繁复。
第一节已就一般大乘总列各种惑相,兹宜就法相所明者一重叙之。法相所述,主要者即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是也。义前已释,兹不及,以免繁复。
破惑(二)
【佛学次第统编】
「二无我」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无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有情无我者:如百法五位之中,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灭,前后无体,现在不住,以何为我?若云心所是我,则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际无性亦然,若云色法是我,则胜义五根,不可现见,浮尘五根,与外色同,生灭不停,何当有我?若云不相应行是我,则色心有体,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岂是我?若云无为法是我,对有说无,有尚非我,无岂成我?故知五位百法,决无真实补特伽罗可得也。
二、法无我 依于俗谛,假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种种差别,约真谛观,毫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又对有为,假说无为,有为既虚,无为岂实。譬如依空显现狂华,华非生灭,空岂有无,是知五位百法,总无实法,无实法故,名法无我也。
「二无我」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无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有情无我者:如百法五位之中,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灭,前后无体,现在不住,以何为我?若云心所是我,则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际无性亦然,若云色法是我,则胜义五根,不可现见,浮尘五根,与外色同,生灭不停,何当有我?若云不相应行是我,则色心有体,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岂是我?若云无为法是我,对有说无,有尚非我,无岂成我?故知五位百法,决无真实补特伽罗可得也。
二、法无我 依于俗谛,假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种种差别,约真谛观,毫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又对有为,假说无为,有为既虚,无为岂实。譬如依空显现狂华,华非生灭,空岂有无,是知五位百法,总无实法,无实法故,名法无我也。
辨惑(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众生,所以不入正道者,盖为邪见之所覆故。是邪见者,缘一切相之所惑故,若夫摧邪显正,殆无过就诸相义,辨一切惑。
一切众生,所以不入正道者,盖为邪见之所覆故。是邪见者,缘一切相之所惑故,若夫摧邪显正,殆无过就诸相义,辨一切惑。
破惑(三)
【佛学次第统编】
由一切相,生一切惑,无相之法,举一切相而尽破之,是为破惑。
由一切相,生一切惑,无相之法,举一切相而尽破之,是为破惑。
破三惑
【佛学次第统编】
三惑者,见思、尘沙、无明也。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用空观破见思,用假观破尘沙,用中观破无明。
三惑者,见思、尘沙、无明也。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用空观破见思,用假观破尘沙,用中观破无明。
二惑──见、思二惑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著,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著三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著,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著三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现行惑
【三藏法数】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见思惑
【三藏法数】
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尘沙惑
【三藏法数】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