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惑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迷妄之凡夫也。三论玄义曰:「神道幽玄,惑人多昧。」
惑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迷于贪欲瞋恚愚痴等诸烦恼之理而污真性者。天台净名经疏一曰:「故知虽具惑染,愿力持心亦得居他。」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能使身心污染不净。
惑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惑者所得之法也,身者能得之体也,令此所得之法,得于能得之身有一种之实法,名之为惑得,犹如以绳系物于身,因此谓之得绳。凡断惑云者,非坏灭惑体,乃绝对于此惑得绳也。證涅槃云者,亦有系涅槃于吾身之得绳,名为离系得,生此离系得之绳,谓为證涅槃之理也。而解脱此惑得为无间道,生离系得为解脱道,凡断惑證理要无间解脱之二道者,为此也。俱舍论二十三曰:「十六心中忍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具二次第理定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
惑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贪爱之心迷惑于所对之境执著而不离也。止观七曰:「若缘女色沈湎在怀,惑著不离,当用不净观为治。」
惑业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贪瞋等者惑也,依此惑有善恶之所作者业也,以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三道,唯识论二十八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之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
一、惑 发业润生烦恼名惑。
二、业 能感后有诸业名业
三、苦 业所引生众苦名苦。
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无明爱取是惑所摄,行有一分是业所摄,七有一分是苦所摄也。前十是因,后二是果。如斯因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也。
惑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障之一。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而障蔽正道也,新译仁王经上曰:「实智平等,永断惑障。」
【佛学常见辞汇】
四障之一。(参见:四障)
【佛学次第统编】
由无明及我执,而惑障以起。言惑障者,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皆烦恼之异名也。大乘义章曰:「能惑所缘,故称为惑。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四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名四障。佛性论二曰:「声闻、缘觉、大力菩萨,住无漏界,有四种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参见:生死)。【又】一惑障,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也,能障蔽正道。二业障,身口意所造之恶业也,能障蔽正道。三报障,三恶趣之苦报也,能障蔽正道。四见障,诸邪见也,能障蔽正道。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佛学常见辞汇】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著与邪见。
【佛学次第统编】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
一、惑障 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
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
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
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三藏法数】
(出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瞋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三、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报,不闻正道,是名报障。
〔四、见障〕,谓诸众生由不闻正法,起诸邪见,随逐魔事,失菩提心,是名见障。(梵语菩提,华言道。)
惑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惑者迷也,趣者理趣也,谓迷于理也。中论序曰:「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同疏曰:「惑者迷也。趣者理也。谓迷理之人也。」
无明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三惑之一。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无明,别教之菩萨从初地断之,圆教之菩萨,从初住断之,而證中道之理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参见:三惑)
【三藏法数】
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三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云惑,或云烦恼,或云漏,或云垢,或云结。皆为同体异名。天台一家统收一切之妄惑为三类: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欲瞋恚等,倒想世间事物而起,谓之思惑,离此见思二惑即离三界,声闻缘觉以之为涅槃,菩萨更进而断后之二惑。如此见思,三乘之人通断,故名为通惑,后之二惑,名为别惑。二、尘沙惑,为化道障。菩萨教化人之障也。菩萨教化人,必通如尘如沙无量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闇昧,不能达此尘沙无数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盖非谓惑体有尘沙之数,惑体唯为劣慧之一,而不知之法门多故名尘沙也。菩萨欲断此劣慧,得所谓道种智,必于长劫之间学习无量之法门。三、无明惑,又称障中道之惑,为障蔽中道实相理之惑,与前思惑中之痴惑异。彼为障蔽空理之惑,枝末无明也。此为迷于根本理体之惑,根本无明也。此无明十二品断,即为别教之佛,四十二品断,即为圆教之佛,藏通二教之佛,亦不知其名。
【佛学常见辞汇】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于中等,无名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佛学次第统编】
天台四教仪集注明三惑:
一、见思惑 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维,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亦名通惑,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 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惑〕,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无明住地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住地惑之一。
【三藏法数】
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馀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方便土者,谓修方便道,断见、思惑,即声闻、缘觉所居之土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故也;谓菩萨断惑相有未尽者,居此土也。)
智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慧与妄惑。相剋之法如水火。
疏迷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谓之背上使。谓见道所断十惑中贪瞋痴慢之四惑也。是不直缘谛理,缘五见等见惑而起之惑也。
痴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性痴闇,惑于理者。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
爱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爱欲之惑。惑为惑真理之义,此惑不断,则不能见理。光明文句三曰:「八人见地,犹有爱惑。」
遍行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也。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游行的烦恼,亦即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
解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与惑也。解为智,惑为烦恼,相反之法。止观八上曰:「若遮障重当修助道,即解惑相持,便应索援。」
【佛学常见辞汇】
解与惑。解是智;惑是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