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惑志  拼音:huò zhì
疑惑、怀疑的心意。《论语。宪问》:「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文选。班固。东都赋》:「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分類:疑心惑乱
《漢語大詞典》:辩惑(辯惑)
辨疑解惑。辩,通“ 辨 ”。《文选·张协〈七命〉》:“於是登絶巘,遡长风,陈辩惑之辞,命公子於巖中。” 张铣 注:“求 华 大夫陈分辩,疑惑之辞。”
分類:解惑
《漢語大詞典》:罔惑
(1).不惑。后汉书·独行传赞:“乘方不忒,临义罔惑。”
(2).欺枉蛊惑。旧唐书·崔胤传:“日在禁闈,罔惑朕躬。”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四:“专挟邪説,罔惑上听。”
分類:不惑蛊惑
《漢語大詞典》:烦惑(煩惑)
亦作“ 烦或 ”。
(1).烦闷惑乱;烦躁疑惑。 汉 扬雄 《反离骚》:“舒中情之烦或兮,恐 重华 之不纍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成:“卿果神人,早请直言,以祛烦惑。”
(2).指杂乱可疑的事物。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救世之术,岂必 尧 舜 而治哉!期於纽絶拯挠,去其烦惑而已。”隋书·经籍志一:“ 张禹 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
《骈字类编》:下惑
史记范睢传见上畏下。
《漢語大詞典》:荒惑
犹恍惚。 唐 柳宗元 《与韩愈论史官书》:“凡鬼神事眇茫荒惑无可準。”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巫山高〉》:“ 襄王 之心自荒惑,引领日望 阳臺 云。” 清 戴名世 《〈困学集〉自序》:“﹝余﹞辛苦拂乱,神志荒惑。”
分類:恍惚
《漢語大詞典》:惑主
(1).不明之主,昏君。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韩非子·南面:“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
(2).迷惑君主。史记·蒙恬列传:“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國語辭典》:惑溺  拼音:huò nì
迷惑沉溺。如:「不可惑溺酒色。」
分類:沉迷
《国语辞典》:煽惑  拼音:shān huò
煽动鼓惑。《水浒传》第一回:「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好,故意安排这等去处。」《三国演义》第二九回:「狂道怎敢煽惑人心!」也作「扇惑」。
分类:煽惑煽动
《國語辭典》:诱惑(誘惑)  拼音:yòu huò
用技俩引诱、迷惑他人的心智。《大宋宣和遗事。元集》:「那时道教之行,莫盛于此时,推原其由,皆自徐知常有以诱惑圣听也。」
《漢語大詞典》:惑误(惑誤)
(1).使之疑而误之。《楚辞·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姜亮夫 校注:“使之疑而误之也。”
(2).谓迷之使误。《汉书·马宫传》:“臣知妾不得体君,卑不得敌尊,而希指雷同,诡经辟説,以惑误上。”
《漢語大詞典》:摇惑
迷惑动摇。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七·英宗复位实录:“小人因众摇惑之际,平日为 于谦 掌兵而不得遂私,遂驾祸於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士人摇惑,若不自禁。” 茅盾 《追求》一:“人心摇惑原是每个大革命时代的副产物。”
分類:迷惑动摇
《漢語大詞典》:惊惑(驚惑)
惊惧惶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慄譫妄。” 汉 焦赣 《易林·渐之萃》:“西行求玉,冀得珍璞,反得凶恶,使我惊惑。”太平广记卷三○七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沈聿:“紫衣曰:‘吾与子亲且故,子其知乎?’ 聿 惊惑未对。” 郭沫若 《落叶·第十七信》:“我是怎样地受了惊惑哟。”
分類:惊惧惶惑
《漢語大詞典》:破惑
解惑;破除疑惑。 宋 王安石 《寄曾子固》诗:“探深犯严壁,破惑飜强旝。”
《漢語大詞典》:沦惑(淪惑)
(1).沉迷。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 周 王日沦惑, 汉 帝益嗟称。”
(2).沦没;湮没。 唐 李白 《古朗月行》:“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