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见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思)
【佛学常见辞汇】
二惑之一,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
【佛学次第统编】
见惑前文已叙,兹再述其概要。谓见惑有八十八使,所谓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前五是为五利使,后五是为五钝使。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灭、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馀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瞋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为八十八使也。
【三藏法数】
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遍行之一。梵语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论四曰:「思谓能令心有造作。」唯识论三曰:「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大乘义章二曰:「思愿造作名思。」梵语杂名曰:「思,指底。」
扶惑润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烦恼之扶而受生也。菩萨为济度众生故不断烦恼,由此而于三界享生。即大悲阐提之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由烦恼的扶助而受生。菩萨为济度众生而不断烦恼,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阐提的行为。
别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别见。性为分隔之妄见也。别教之菩萨入地以后渐断之。
事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惑之一。
【三藏法数】
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枝末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枝末无明同。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界内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惑中见思之惑,招三界之生死,故名界内惑。
迷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谬于事理云迷,不明事理云惑。唐华严经五曰:「观佛神通境界无迷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教行信證三末曰:「沈没于爱欲广海,迷惑名利之大山。」
俱生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生起之诸惑。俱生之我执,俱生之法执,俱生之烦恼障,俱生之所知障等。
【佛学常见辞汇】
与生俱来之惑,如俱生之我执,俱生之法执,俱生之烦恼障,俱生之所知障等是。
修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旧曰思惑。新曰修惑。于修道而断之贪瞋痴等迷事之惑也。其惑有八十一品。(参见:思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思惑,即贪瞋痴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错误。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根本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枝末惑而言。有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种。又为五利使,五钝使之十。与根本烦恼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根本烦恼同。(参见:根本烦恼)
通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五惑中,见思之惑名为通惑,尘沙无明之二名为别惑。以见思为通于三乘而断之惑故也。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中略)又云通惑。」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所立五惑中,见思二惑叫做通惑,尘沙无明二惑叫做别惑。
理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事惑而言。我见边见等见惑,迷惑于四谛之理,谓之理惑。贪瞋等思惑,迷惑于世间之事相,谓之事惑(就藏通二教而论)。又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使不显发,谓之理惑。见思之惑,能覆空寂之理,尘沙之惑,能障化导之事相,谓之事惑(就别圆二教而论)。见玄义释签六。【又】所證之理与所断之惑也。玄义释签一曰:「理惑体一,境智如如。」
【佛学常见辞汇】
1。道理上的迷惑错误,如迷惑于四谛的道理是。2。根本无明之惑,能障碍和覆蔽中道的道理,而使中道的道理不能显发,叫做理惑。
【三藏法数】
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欲界九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九品惑)
九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三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禅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禅及四无色,除瞋而有三惑。然于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于有漏无漏之两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之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言之,则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全断欲界之九品者为第三果,断上二界之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断此一品,每各有无间解脱二道,称为九无间九解脱是也。(参见:九无间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贪瞋等烦恼之总名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探玄记十三曰:「心迷前境,目之为惑。」仁王经合疏中曰:「所言惑者,谓迷妄之心。」
【佛学常见辞汇】
迷惑错误,是贪瞋痴等烦恼的总称。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众生,有种种惑。不特三界以内凡夫,具一切界内之惑。即超出界外之圣人,亦尚有界外之惑。九界众生,无不在惑内者矣,所谓惑者:
本末二种无明 根本、枝末。
独头二种无明 独头、相应。
五种无明 相应、不共、恒行不共、主独、非主独行。
十五无明 根本、乃至惑。
二执 我、法。
二我执 俱生、分别。
二法执 俱生、分别。
俱生我法执二种 常相续、有间断。
分别我执二种 蕴相、我相。
分别法执二种 蕴相、自性相。
四我烦恼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我见 或曰人见、身见、人我见。
我执 或曰人执、人我执。
我相 略。
理事二惑 理惑、事惑。
现种二惑 现行、种子。
四住地惑 一切见、欲爱、色爱、有爱。
五住地惑 四住地、加无明。
见思二惑 见惑、思惑。
三惑 见思、尘沙、无明。
理事二障 理障、事障。
烦所二障 烦恼、所知。
三障 肉心、三烦恼障。
我慢等三重障 我慢、嫉妒、贪欲。
烦恼等三障 烦恼、业、报。
三烦恼障 即贪等三毒。
十重障 异生、乃至于诸法中未得自在。
分别俱生 略。
三分别 自性、计度、随念。
现种行 现行、种子、习气。
种子二种 本有、新薰。
二烦恼 根本、随。
六大烦恼 贪、瞋、痴、慢、疑、恶见。
五见 身、边、邪、取、戒。
十六随烦恼 嫉、乃至掉举。
二十随烦恼 忿乃至散乱。
十烦恼 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
七使 欲爱、恚、有爱、慢、无明、见、疑。
十使 五钝使、五利使。
五钝使 贪、瞋、痴、慢、疑。
五利使 身、边、邪、取、戒。
九十八使 见惑八十八,思惑十。
见惑八十八使 欲界三十二,色无色界各二十八。
欲界三十二见使 略。
色无色界各二十八思使 略。
思惑十使 欲四,上二各三。
欲界四思使 贪、瞋、痴、慢。
上二界各三思使 贪、痴、慢。
百二十八使 见惑百十二使,思惑十六使。
见惑百十二使 欲四十,上二各三十六。
欲界四十见使 略。
上二界各三十六见使 略。
思惑十六使 欲六,上二各五。
欲界六思使 贪、瞋、痴、慢、身、边。
上二各五思使 贪、痴、慢、身、边。
三毒 贪、瞋、痴。
三结 见、戒取、疑。
五结 贪、恚、慢、嫉、悭。
上下分结 五下分、五上分。
五下分结 贪、瞋、身、戒、疑。
五上分结 色、无色、掉、慢、无明。
九结 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
三缚 贪、瞋、痴。
十缠 无惭、乃至覆。
六随眠 贪、瞋、无明、慢、疑、见。
十随眠 贪、乃至戒。
五盖 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色等五欲 色、声、香、味、触。
财等五欲 财、色、名、食、睡。
六欲 色、乃至人相。
有无二见 有、无。
断常二见 断、常。
七见 邪、我、常、断、戒盗、果盗、疑。
四见三 单复、具足。
单四见 有、无、亦、非。
复四见 (有、无。)(有、无、亦、非。)
具足四见 (有、无、亦、非。)(有、无、亦、非。)
一异四见 一、异、亦、非。
十四难 常、边、如去、各四句及一、异。
十四难之六十二见 略。
身边之六十二见 略。
边邪之六十二见 略。
本末之六十二见 略。
一百八见 略。
八万四千尘劳 略。
八倒 常、乐、我、净、及四非。
八迷或八病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生病 自、他、俱、非。
自生 神我、五阴、唯性、唯理等四。
他生 有情、非有情、非有情非无情等三。
俱生 有情、非有情二。
非俱生 虚空、自然、强伏无所有、三。
灭病 自他、共、不共、三。
自灭 身、阴、业、(现、未)三。
他灭 有情、无情、非有情非无情、三。
常病 我、法、他有情、他非有情、四。
断病 三世、七种、四大、涅槃、因缘、果报、因果。
一病 因果、身神、我阴、总聚、相续。
异病 因果、身神、我阴、边无边、体相。
来病 如来、无明、来者、来法、来处、处、诸缘、妄计清净、鬼神、阿修罗、所依谛。
出病 生死、觉、出者、出法、出处、宿生、我慢、性、妄计、想、福德、世情。
十六知见 我乃至见者。
三妄执 略。
五根本烦恼 贪、瞋、痴、慢、疑。
一百六十心 五根本烦恼,五次自倍,一倍十,二倍二十,三倍四十,四倍八十,五倍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