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75,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86 87 88 89 90 92 下一页
饶益有情发心
无情
有情四有
一切有情四有
于他有情计常
于他非有情计常
—厢情愿
理有情无
有情增盛
化诸有情
能作有情利益
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
能觉悟有情
佛类词典(续上)
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发心
无情
有情四有
一切有情四有
于他有情计常
于他非有情计常
—厢情愿
理有情无
有情增盛
化诸有情
能作有情利益
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
能觉悟有情
其它辞典
袁倩( 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情。南朝宋人。善画,师承陆探微,喜画人物,作仕女尤为古拙。
饶益有情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饶益有情发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发心)
【三藏法数】
有情即众生也。谓人起慈悲心,悯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
(术语)(参见:三发心)
【三藏法数】
有情即众生也。谓人起慈悲心,悯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
无情
【佛学常见辞汇】
指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指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有情四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上总言四相之义,而在有情则为四有,兹述有情四有。
上总言四相之义,而在有情则为四有,兹述有情四有。
一切有情四有
【佛学次第统编】
有情四有,情状万千,莫能具说。兹略出条款,以识其义耳。
有情四有,情状万千,莫能具说。兹略出条款,以识其义耳。
于他有情计常
【佛学次第统编】
于他有情计常者,略有三种:即摩醯首罗人,那罗延人,伊赊那人等,各计所从生者为常。
于他有情计常者,略有三种:即摩醯首罗人,那罗延人,伊赊那人等,各计所从生者为常。
于他非有情计常
【佛学次第统编】
于他非有情计常者,略有六种:
一、计世界常 此有五种:
一、无终常 此人计世界无始。若有始则无因缘,如是后亦无穷。即常受身,是则无涅槃,此以无终为常「此义与佛说世间无尽相似而不同。」
二、十方无边常 此人计国土十方无边。若有边则因缘有尽,如是决定无边,无边故常「此义与佛说世界无量相似而不同。」
三、八方常 此人计国土上下无边。八方有边,如是八方有边,故八方常。
四、上下常 此人计国土八方无边。若上至有顶,下至十八地狱。皆属有边,如是上下有边,故上下常。
五、有始有边常 此人计世间常。初以求世间报本,不得其始。不得其始,则无中后,无中后故,则无世间。是故计世间必有始,有始故即有边,有边故常。
二、计方常 如方论师,计生灭皆由诸方,立方是常。
三、计风常 如风论师,计风能生杀成坏万物,立风是常。
四、计火常 如事火外道,计火为天口,能变异净不净物,立火是常。
五、计水常 如服水外道,计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狱,皆水为主,立水是常。
六、计虚空常 如口力论师,计虚空是万物因,立空是常。
于他非有情计常者,略有六种:
一、计世界常 此有五种:
一、无终常 此人计世界无始。若有始则无因缘,如是后亦无穷。即常受身,是则无涅槃,此以无终为常「此义与佛说世间无尽相似而不同。」
二、十方无边常 此人计国土十方无边。若有边则因缘有尽,如是决定无边,无边故常「此义与佛说世界无量相似而不同。」
三、八方常 此人计国土上下无边。八方有边,如是八方有边,故八方常。
四、上下常 此人计国土八方无边。若上至有顶,下至十八地狱。皆属有边,如是上下有边,故上下常。
五、有始有边常 此人计世间常。初以求世间报本,不得其始。不得其始,则无中后,无中后故,则无世间。是故计世间必有始,有始故即有边,有边故常。
二、计方常 如方论师,计生灭皆由诸方,立方是常。
三、计风常 如风论师,计风能生杀成坏万物,立风是常。
四、计火常 如事火外道,计火为天口,能变异净不净物,立火是常。
五、计水常 如服水外道,计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狱,皆水为主,立水是常。
六、计虚空常 如口力论师,计虚空是万物因,立空是常。
理有情无
【三藏法数】
理有情无者,即有观对遣空执也。谓观依他圆成之法,于理则有,于情则无,理本是实,有体有用,正应存留也。
理有情无者,即有观对遣空执也。谓观依他圆成之法,于理则有,于情则无,理本是实,有体有用,正应存留也。
有情增盛
【三藏法数】
有情即众生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惟馀万人;后复渐增,展转无数。于劫增时,其地广博严净,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众,是名有情增盛。
有情即众生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惟馀万人;后复渐增,展转无数。于劫增时,其地广博严净,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众,是名有情增盛。
化诸有情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常以利他为心,广化一切有情,令发菩提之心,修习妙行,成就佛果。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梵语言菩提,华言道。)
谓修菩萨行者,常以利他为心,广化一切有情,令发菩提之心,修习妙行,成就佛果。是以无量福德由此而生也。(梵语言菩提,华言道。)
能作有情利益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成就无上功德,方便示现利他之行,度脱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谓诸如来成就无上功德,方便示现利他之行,度脱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
【三藏法数】
大宝楼阁等经,皆说若有众生,得见持咒人身者,或闻语音者,或影中过者,尽灭十恶五逆之罪,来世生诸佛国。又无垢净光等经,皆说若人广造恶业,死堕三涂,得持咒人,称亡人名字,专心诵尊胜随求等咒,亡者即离恶趣,生于天上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三涂者,刀涂、血涂、火涂也。)
大宝楼阁等经,皆说若有众生,得见持咒人身者,或闻语音者,或影中过者,尽灭十恶五逆之罪,来世生诸佛国。又无垢净光等经,皆说若人广造恶业,死堕三涂,得持咒人,称亡人名字,专心诵尊胜随求等咒,亡者即离恶趣,生于天上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三涂者,刀涂、血涂、火涂也。)
能觉悟有情
【三藏法数】
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使觉悟;如日行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也。
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使觉悟;如日行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