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75,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89 90 91 92 下一页
隆情厚谊
陆凯传情
柳情花意
流水无情
七情
九有情居
九界情执
凡情
女情
五情
六十二种有情
六情
妄情
词典(续上)
炉情隆情厚谊
陆凯传情
柳情花意
流水无情
佛类词典
一切有情七情
九有情居
九界情执
凡情
女情
五情
六十二种有情
六情
妄情
《高级汉语词典》:隆情厚谊
情谊深厚
一切有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一切众生同。旧译为众生,新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来藏。」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术语)与一切众生同。旧译为众生,新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来藏。」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七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称。
(名数)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称。
九有情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言馀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馀处皆非,不乐住故。言馀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九界情执
【佛学大辞典】
(杂语)九界之人,虽有浅深之别,而尽不免无明之情执。独离情执而全知见者,但佛界之一而已。
(杂语)九界之人,虽有浅深之别,而尽不免无明之情执。独离情执而全知见者,但佛界之一而已。
凡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人之心情也。华严玄谈四曰:「极位所承凡情难挹。」诸经要集序曰:「凡情闇短,器识昏迷。」
(术语)凡人之心情也。华严玄谈四曰:「极位所承凡情难挹。」诸经要集序曰:「凡情闇短,器识昏迷。」
女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女子之爱情也。智度论十四曰:「蚖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
(术语)女子之爱情也。智度论十四曰:「蚖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
五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沈没于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见:六情)
(术语)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沈没于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见:六情)
六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馀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馀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
(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馀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馀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
六十二种有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为五。二、四姓为四。三、男与女及非男非女为三。四、劣与中及妙为三。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为三。七、离欲(阿罗汉)与未离欲(不还果已下)为二。八、邪性定(堕于三恶)与正性定(决于得道者)及不定聚定(二者之中间)为三,出家五众与近事男及近事女(在家法二众)为七(第二句)。习断者与习诵者、净施人、宿长、中年、小年、轨范师、亲教师、共住近住弟子、宾客、营僧事者、贪利养恭敬者、厌舍者、多闻者、大福智者、法随法行者、持经者、持律者、持论者、为十九。异生(凡夫),见谛(圣者),有学(前三果),无学(罗汉)为四。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为四。轮王为一(第三句)。合名六十二种有情(第四句)。」
(名数)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为五。二、四姓为四。三、男与女及非男非女为三。四、劣与中及妙为三。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为三。七、离欲(阿罗汉)与未离欲(不还果已下)为二。八、邪性定(堕于三恶)与正性定(决于得道者)及不定聚定(二者之中间)为三,出家五众与近事男及近事女(在家法二众)为七(第二句)。习断者与习诵者、净施人、宿长、中年、小年、轨范师、亲教师、共住近住弟子、宾客、营僧事者、贪利养恭敬者、厌舍者、多闻者、大福智者、法随法行者、持经者、持律者、持论者、为十九。异生(凡夫),见谛(圣者),有学(前三果),无学(罗汉)为四。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为四。轮王为一(第三句)。合名六十二种有情(第四句)。」
六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馀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馀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
(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馀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馀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
妄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虚妄不实之情识也。唯识论一曰:「随自妄情种种计度。」顺正理论二十三曰:「又彼所说唯率妄情。」
(术语)虚妄不实之情识也。唯识论一曰:「随自妄情种种计度。」顺正理论二十三曰:「又彼所说唯率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