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崖 → 厓崖”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复道(復道) 拼音:fù dào
楼阁间相连通行的道路。《汉书。卷八一。孔光传》:「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也作「复道」。
《國語辭典》:复道(複道) 拼音:fù dào
楼阁中上下重叠的通行道路。《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官,及閒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也作「复道」、「复陆」。
《國語辭典》:山崩 拼音:shān bēng
是指在重力的影响下,块体沿著一段山坡下滑的现象。山崩的原因是山坡上的岩石或土壤吸收大量的水,导致内部的摩擦力降低,土壤或岩石丧失其稳固性而下滑。也称为「坍方」。
《漢語大詞典》:山崩川竭
亦作“ 山崩水竭 ”。 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
《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之。”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 蜀郡 本 汉 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清
姚燮 《双鸩篇》:“郎饱妾共饱,郎飢妾共飢;一飢一饱与郎共,山崩川竭无更移。”
《漢語大詞典》:危崖
高峻的悬崖。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 清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先期斩危崖,划仄岭,引淙泉,泻漫壑。”
《国语辞典》:崖边(崖边) 拼音:yá biān
悬崖、峭壁的边沿。如:「站在崖边向下看,陡峭的深谷里,奇石遍布,溪流湍急。」《西游记》第二一回:「一把抓住妖精,提著头,两三捽,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却是一个黄毛貂鼠。」
《漢語大詞典》:山肤(山膚)
(1).即石耳。体呈扁平圆形,固着于石面,多产于悬崖石壁上,可供食用和药用。 汉
枚乘 :“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宋
梅尧臣 《送王屋知县孙秘丞》诗:“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清
方以智 《通雅·饮食》:“或曰,山肤,石耳之类。”
(2).指山产的美味食品。参见“ 山肤水豢 ”。
(3).山的表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其内穿隙透窍,多有旁穴,上引天光,外逗云影,知其东透山肤甚薄,第穴小竇悬,不容人跡,漫为出入耳。” 清
汪洪度 《黄山领要录·黄山》:“山肤剥尽,而骨仅存。”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诗:“树下每每无寸草,山肤只剩赤条条。”
《国语辞典》:堕崖(堕崖) 拼音:duò yá
坠落悬崖。如:「他登山时,不慎失足,堕崖而死。」
《國語辭典》:猿眩(蝯眩) 拼音:yuán xuàn
猿擅长攀援,临岸而目眩,故用以比喻险峻。《淮南子。俶真》:「登千仞之溪,临猿眩之岸,不足以滑其和。」汉。高诱。注:「猿临其岸而目眩也。」
《国语辞典》:摩崖石刻 拼音:mó yá shí kē
雕刻在山壁上的文字、图像等。古人通常在风景名胜处的悬崖山壁上,刻下经书或功名事迹,留传后世。后因字迹优美,遂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如〈泰山摩崖金刚经〉。
《国语辞典》:勒马悬崖(勒马悬崖) 拼音:lè mǎ xuán yá
来到悬崖前而能勒住马的奔势。比喻人面临危险境地时,能体悟明辨,及时回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六。姑妄听之二》:「偶差一念,魔障遂生。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马悬崖耳。」
《国语辞典》:巅崖峻谷(巅崖峻谷) 拼音:diān yá jùn gǔ
陡峭的悬崖,深峻的山谷。形容山势险峻。《三国演义》第一一七回:「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峻谷之中,凡二十馀日,行七百馀里,皆是无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