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情之异名。俱舍光记三十曰:「或谓有情,有情识故。或名不悦,劫初时人,见地味等没,心不悦故,从此为名。」
(术语)有情之异名。俱舍光记三十曰:「或谓有情,有情识故。或名不悦,劫初时人,见地味等没,心不悦故,从此为名。」
自在悦满意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自在天变现欲乐之真言也。大日经疏十一曰:「如欲界有自在悦乐意明,(中略)自在天主以此悦乐意明力故,现种种杂色欲乐之具能满于一切,(中略)为一切天子天女等示现内外有情无情之境,如现食味音乐一一可提现前受用,若见女色等身亦可五欲自娱,各随彼心之所欲,何况如来真言而不能普现色身作佛事耶?」
(真言)自在天变现欲乐之真言也。大日经疏十一曰:「如欲界有自在悦乐意明,(中略)自在天主以此悦乐意明力故,现种种杂色欲乐之具能满于一切,(中略)为一切天子天女等示现内外有情无情之境,如现食味音乐一一可提现前受用,若见女色等身亦可五欲自娱,各随彼心之所欲,何况如来真言而不能普现色身作佛事耶?」
长者音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王舍城之音悦长者,得四种之吉祥,佛往赞叹之,使植福。后得四种之不吉祥,尼犍子往赞叹之,乃被痛打。佛因说长者之夙缘。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王舍城之音悦长者,得四种之吉祥,佛往赞叹之,使植福。后得四种之不吉祥,尼犍子往赞叹之,乃被痛打。佛因说长者之夙缘。
法悦
【佛学大辞典】
(术语)闻法或由思惟而生之悦喜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由听闻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产生的喜悦。
(术语)闻法或由思惟而生之悦喜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由听闻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产生的喜悦。
法喜禅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喜食与禅悦食也。
(术语)法喜食与禅悦食也。
悦众
【佛学大辞典】
(职位)别名知事。僧中之职名。司僧中之事务者。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Karma-da%na,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中略)秦主敕选道碧法师为僧正,慧远为悦众,法钦慧斌掌僧录。」
(职位)别名知事。僧中之职名。司僧中之事务者。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Karma-da%na,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中略)秦主敕选道碧法师为僧正,慧远为悦众,法钦慧斌掌僧录。」
常喜悦根大菩萨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宝生如来四亲近之第四,金刚笑菩萨也。使一切有情诸根得无量之安乐悦意,故名常喜悦根。见金刚顶经一。
(术语)宝生如来四亲近之第四,金刚笑菩萨也。使一切有情诸根得无量之安乐悦意,故名常喜悦根。见金刚顶经一。
适悦持金刚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三行第三位之尊。密号曰庆喜金刚。主唯佛与佛自受法乐之适悦,故名。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三行第三位之尊。密号曰庆喜金刚。主唯佛与佛自受法乐之适悦,故名。
禅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于禅定,快乐心神也。华严经曰:「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曰:「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同净影疏曰:「禅定释神,名之为悦。」
【佛学常见辞汇】
入于禅定时所得的喜悦。
【俗语佛源】
进入「禅定」境界中,人会感到身心安然愉悦,谓之「禅悦」。《维摩诘经·方便品》说,维摩诘「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诘是印度著名的大乘居士,深入「不二法门」,主张在家行禅,「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中国士大夫崇尚禅悦的典范。禅悦的风靡,当在慧能大师建立南宗「顿悟」禅之后。禅悦的内容大致包括:从佛法尤其是禅理中去寻找精神安慰;往来名山古刹,与禅僧交游;参禅说玄,将禅理溶化到诗文和生活中去等。如元·吴莱《泛海东寻梅岑山登盘陀石》诗:「舟航来旅游,钟磬聚禅悦。「又如明·张煌言《梅岑山居》诗引:「禅悦之余,遂成《梅岑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李明权)
(术语)入于禅定,快乐心神也。华严经曰:「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曰:「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同净影疏曰:「禅定释神,名之为悦。」
【佛学常见辞汇】
入于禅定时所得的喜悦。
【俗语佛源】
进入「禅定」境界中,人会感到身心安然愉悦,谓之「禅悦」。《维摩诘经·方便品》说,维摩诘「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诘是印度著名的大乘居士,深入「不二法门」,主张在家行禅,「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中国士大夫崇尚禅悦的典范。禅悦的风靡,当在慧能大师建立南宗「顿悟」禅之后。禅悦的内容大致包括:从佛法尤其是禅理中去寻找精神安慰;往来名山古刹,与禅僧交游;参禅说玄,将禅理溶化到诗文和生活中去等。如元·吴莱《泛海东寻梅岑山登盘陀石》诗:「舟航来旅游,钟磬聚禅悦。「又如明·张煌言《梅岑山居》诗引:「禅悦之余,遂成《梅岑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李明权)
禅悦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食之一。以禅定闲寂之乐养心身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心地观经五曰:「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二食)
【三藏法数】
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谓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是为禅悦食。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禅悦食。
(术语)二食之一。以禅定闲寂之乐养心身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心地观经五曰:「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二食)
【三藏法数】
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谓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是为禅悦食。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禅悦食。
二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法喜食,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身也。二、禅悦食,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也。见法华文句八。【又】一、正命食,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资色身,清净延命,故曰正命食。二、邪命食,依四邪或五邪之法而活命,故曰邪命食。
【佛学常见辞汇】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名数)一、法喜食,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身也。二、禅悦食,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也。见法华文句八。【又】一、正命食,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资色身,清净延命,故曰正命食。二、邪命食,依四邪或五邪之法而活命,故曰邪命食。
【佛学常见辞汇】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法喜食〕,谓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法喜食。
〔二、禅悦食〕,谓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是名禅悦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作无罪大适悦想
【三藏法数】
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證得涅槃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證得涅槃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适悦依
【三藏法数】
谓人依诸禅定,静息思虑,身心湛寂,得法喜乐,故名适悦依。
谓人依诸禅定,静息思虑,身心湛寂,得法喜乐,故名适悦依。
悦意三昧,破焰摩天有
【三藏法数】
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焰摩,梵语具云须焰摩,华言善时分。谓菩萨修戒定慧,破诸烦恼,證于悦意三昧。以此天处空为悦,而未有上界不动等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空处之悦,而證不动等悦也。
悦意声
【三藏法数】
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悦耳声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法音声,悦可人意,而爱听无厌也。
谓如来说法音声,悦可人意,而爱听无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