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2,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二种忏悔
三时无悔
五种忏悔
五法──忏悔五法
作已能悔
事忏悔
理忏悔
临终生悔
掉悔盖
不为悔所犯故问不答
发露忏悔
无悔恨戒
忏悔业障
悔所损业
佛类词典(续上)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二种忏悔
三时无悔
五种忏悔
五法──忏悔五法
作已能悔
事忏悔
理忏悔
临终生悔
掉悔盖
不为悔所犯故问不答
发露忏悔
无悔恨戒
忏悔业障
悔所损业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俗语佛源】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浒传》第四一回:「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巴金《秋》尾声:「她这次回来还出成到四妹坟前去看了一次,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明权)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浒传》第四一回:「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巴金《秋》尾声:「她这次回来还出成到四妹坟前去看了一次,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明权)
二种忏悔
【三藏法数】
(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
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名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未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
〔一、事忏悔〕,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
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名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未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
〔一、事忏悔〕,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三时无悔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三时无悔者,谓人造作五逆等罪,若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无改悔者,是名上品极恶之业,即感地狱之报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一、加行心时〕,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二、根本心时〕,谓人正作恶业时之心也。其心决定不可拔动,由此生于加行,是名根本心时。
〔三、后起心时〕,谓人作恶业已后,复起心缘念往所作事,是名后起心时。
(出四教仪集注)
三时无悔者,谓人造作五逆等罪,若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无改悔者,是名上品极恶之业,即感地狱之报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一、加行心时〕,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二、根本心时〕,谓人正作恶业时之心也。其心决定不可拔动,由此生于加行,是名根本心时。
〔三、后起心时〕,谓人作恶业已后,复起心缘念往所作事,是名后起心时。
五种忏悔
【三藏法数】
(出小弥陀忏)
普贤观经云:若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即是名忏悔也。
〔一、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师,则无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
〔三、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谓以正顺之道,治安邦国,亦常教化人民,敬信三宝,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忏悔也。
〔四、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五、深信因果,知佛不灭〕,所作为因,感报为果。谓若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是即忏悔也。
(出小弥陀忏)
普贤观经云:若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即是名忏悔也。
〔一、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师,则无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
〔三、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谓以正顺之道,治安邦国,亦常教化人民,敬信三宝,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忏悔也。
〔四、于六斋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敕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五、深信因果,知佛不灭〕,所作为因,感报为果。谓若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是即忏悔也。
五法──忏悔五法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钞)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證,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著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著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著地,以显翘勤恳切之诚也。
〔三、合掌〕,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四、礼足〕,谓行忏悔时,当顶礼大比丘足,以见卑下至敬之礼也。
〔五、说罪名〕,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出圆觉略疏钞)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證,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著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著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著地,以显翘勤恳切之诚也。
〔三、合掌〕,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四、礼足〕,谓行忏悔时,当顶礼大比丘足,以见卑下至敬之礼也。
〔五、说罪名〕,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作已能悔
【三藏法数】
谓此健儿,虽先作恶,后能改悔,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力故,水即为清,故名作已能悔。
谓此健儿,虽先作恶,后能改悔,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力故,水即为清,故名作已能悔。
事忏悔
【三藏法数】
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理忏悔
【三藏法数】
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临终生悔
【三藏法数】
谓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是名临终生悔。
谓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是名临终生悔。
掉悔盖
【三藏法数】
掉悔者,掉动也,身无故游行为掉;掉己思惟,心中忧恼为悔。谓诸众生,以此掉悔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掉悔者,掉动也,身无故游行为掉;掉己思惟,心中忧恼为悔。谓诸众生,以此掉悔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不为悔所犯故问不答
【三藏法数】
谓此人既知所犯,不生悔过之心,设为他故而问者,不应为答也。
谓此人既知所犯,不生悔过之心,设为他故而问者,不应为答也。
发露忏悔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可隐覆,即当发露忏悔。以此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
谓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可隐覆,即当发露忏悔。以此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
无悔恨戒
【三藏法数】
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
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
忏悔业障
【三藏法数】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兼举也。谓之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若欲忏除业障,即当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故云忏悔业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兼举也。谓之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若欲忏除业障,即当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故云忏悔业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悔所损业
【三藏法数】
悔所损者,谓先所作业,既生惭愧,悔过迁善,其业即损,是为不增长业也。
悔所损者,谓先所作业,既生惭愧,悔过迁善,其业即损,是为不增长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