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吉隶舍Kles/a,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注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大乘义章五曰:「劳乱之义,名曰烦恼。」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梵语杂名曰:「烦恼,吉隶舍。」
【佛学常见辞汇】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梵语吉隶舍,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谓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教中总说分说,异名异数,科目甚多。名则诸结使盖,数则自二乃至八万四千,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耳。
【俗语佛源】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李明权)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术语)梵语吉隶舍Kles/a,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同二十七曰:「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注维摩经二曰:「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止观八曰:「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大乘义章五曰:「劳乱之义,名曰烦恼。」唯识述记一本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梵语杂名曰:「烦恼,吉隶舍。」
【佛学常见辞汇】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梵语吉隶舍,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谓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教中总说分说,异名异数,科目甚多。名则诸结使盖,数则自二乃至八万四千,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耳。
【俗语佛源】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李明权)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六大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六大烦恼者:
一、贪烦恼 染著为性,生苦为业。
二、瞋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
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
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五、疑烦恼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
六、恶见烦恼 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
一、身见 固执实我也。
二、边见 偏执我之断常也。
三、邪见 拨无因果之理也。
四、见取见 固执自己之恶见也。
五、戒禁见 固执非理之戒禁也。
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
(名数)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六大烦恼者:
一、贪烦恼 染著为性,生苦为业。
二、瞋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
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
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五、疑烦恼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
六、恶见烦恼 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
一、身见 固执实我也。
二、边见 偏执我之断常也。
三、邪见 拨无因果之理也。
四、见取见 固执自己之恶见也。
五、戒禁见 固执非理之戒禁也。
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
烦恼冰
【佛学大辞典】
(譬喻)比菩提以水,故指烦恼为冰。烦恼即菩提,如冰与水也。教行信證行卷曰:「良知如经言,烦恼冰解成菩提水。」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为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
(譬喻)比菩提以水,故指烦恼为冰。烦恼即菩提,如冰与水也。教行信證行卷曰:「良知如经言,烦恼冰解成菩提水。」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为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作坚冰,又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
烦恼泥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生菩提之华,故名为泥。以与泥能生莲相类故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譬喻)烦恼能生菩提之华,故名为泥。以与泥能生莲相类故也。维摩经佛道品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烦恼林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繁茂,譬诸树木,故曰林。往生论注下曰:「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譬喻)烦恼繁茂,譬诸树木,故曰林。往生论注下曰:「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烦恼河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药师经曰:「破烦恼壳,竭烦恼河。」涅槃经德王品曰:「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动手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度。」
(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药师经曰:「破烦恼壳,竭烦恼河。」涅槃经德王品曰:「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动手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度。」
烦恼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众生之烦恼深广,譬之于海。华严经二曰:「众生没在烦恼海,愚痴见浊甚可怖。」大坚固波罗门缘起经下曰:「诸烦恼海塞其源,得生寂静梵天界。」
(譬喻)众生之烦恼深广,譬之于海。华严经二曰:「众生没在烦恼海,愚痴见浊甚可怖。」大坚固波罗门缘起经下曰:「诸烦恼海塞其源,得生寂静梵天界。」
烦恼病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之恼心,如病之于身,故名为病。教行信證行卷曰:「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
(譬喻)烦恼之恼心,如病之于身,故名为病。教行信證行卷曰:「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
烦恼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之习气也。已断烦恼,犹有其残气而不如法者,如难陀以淫欲之习故,虽得阿罗汉,然坐于男女大众中,眼先视女众,与之高语说法。如舍利弗以瞋习之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吐食不复受请。智度论二十七曰:「烦恼习者,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的习气。
(术语)烦恼之习气也。已断烦恼,犹有其残气而不如法者,如难陀以淫欲之习故,虽得阿罗汉,然坐于男女大众中,眼先视女众,与之高语说法。如舍利弗以瞋习之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吐食不复受请。智度论二十七曰:「烦恼习者,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的习气。
烦恼阵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自四面群起而攻击身心,故名为阵。止观五曰:「此金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
(譬喻)烦恼自四面群起而攻击身心,故名为阵。止观五曰:「此金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
烦恼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碍之一。见思之烦恼,恼乱心神,以障碍法性之涅槃者。即二障中之烦恼障也。
【三藏法数】
(即烦恼障),谓见、思二惑,起种种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以致障碍无漏法性,是名烦恼碍。
(术语)二碍之一。见思之烦恼,恼乱心神,以障碍法性之涅槃者。即二障中之烦恼障也。
【三藏法数】
(即烦恼障),谓见、思二惑,起种种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以致障碍无漏法性,是名烦恼碍。
烦恼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道之一。道者通之义,烦恼自苦而来,烦恼能生业,故名为道。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术语)三道之一。道者通之义,烦恼自苦而来,烦恼能生业,故名为道。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烦恼贼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大般涅槃经下曰:「我等既去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见侵害。」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观无量寿经曰:「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同天台疏中曰:「烦恼贼者,此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也。」
(术语)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大般涅槃经下曰:「我等既去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见侵害。」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观无量寿经曰:「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同天台疏中曰:「烦恼贼者,此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也。」
烦恼网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罗笼众生,故名为网。金光明经一曰:「以知慧刀裂烦恼网。」
(譬喻)烦恼能罗笼众生,故名为网。金光明经一曰:「以知慧刀裂烦恼网。」
烦恼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为烦恼障。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瞋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涅槃经十一曰:「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三藏法数】
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三藏法数】
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为烦恼障。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瞋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涅槃经十一曰:「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三藏法数】
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三藏法数】
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