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1,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六根本烦恼
转烦恼依菩提
三烦恼障
烦恼差别五种
十六随烦恼
四我烦恼
烦恼所知二障
一切烦恼
烦恼(二)
烦恼所知二障(二)
三随烦恼
佛类词典(续上)
断诸烦恼念处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六根本烦恼
转烦恼依菩提
三烦恼障
烦恼差别五种
十六随烦恼
四我烦恼
烦恼所知二障
一切烦恼
烦恼(二)
烦恼所知二障(二)
三随烦恼
断诸烦恼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念处之一。(参见:念处)附录。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烦恼杂染等法,皆由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远离,故得六根清净,而无所染著也。
(术语)十念处之一。(参见:念处)附录。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烦恼杂染等法,皆由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远离,故得六根清净,而无所染著也。
大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三藏法数】
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三藏法数】
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小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三藏法数】
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三藏法数】
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三藏法数】
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三藏法数】
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六根本烦恼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1贪──贪爱五欲───────────────┐
六 │2瞋──瞋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1贪──贪爱五欲───────────────┐
六 │2瞋──瞋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转烦恼依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一切妄念,须知凡属妄念,皆是烦恼。因此烦恼,遂造一切诸业。故修道人,断此烦恼,依于菩提。菩提者觉也,烦恼皆是不觉之过,依止于觉,烦恼自除。
【三藏法数】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前言一切妄念,须知凡属妄念,皆是烦恼。因此烦恼,遂造一切诸业。故修道人,断此烦恼,依于菩提。菩提者觉也,烦恼皆是不觉之过,依止于觉,烦恼自除。
【三藏法数】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三烦恼障
【佛学次第统编】
三烦恼毒,能为一切障故,又云三烦恼障。烦恼者,即惑也。惑者,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之谓,为贪瞋等之总名。以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言障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也。
三烦恼毒,能为一切障故,又云三烦恼障。烦恼者,即惑也。惑者,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之谓,为贪瞋等之总名。以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言障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也。
烦恼差别五种
【佛学次第统编】
诸烦恼由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说为五种,所谓九结、三缚、随眠、随烦恼、十缠,分述如次。
诸烦恼由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说为五种,所谓九结、三缚、随眠、随烦恼、十缠,分述如次。
十六随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馀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
一、嫉 二、悔(即恶作) 三、忿 四、恼
五、害 六、恨 七、悭 八、谄
九、诳 十、眠 十一、覆 十二、憍
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 十六、掉举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馀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
一、嫉 二、悔(即恶作) 三、忿 四、恼
五、害 六、恨 七、悭 八、谄
九、诳 十、眠 十一、覆 十二、憍
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 十六、掉举
四我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四我烦恼,又云四惑。于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
一、我痴 即无明,愚于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
二、我见 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也。
三、我慢 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
四、我爱 即我贪,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也。
四我烦恼,又云四惑。于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
一、我痴 即无明,愚于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
二、我见 即我执,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也。
三、我慢 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
四、我爱 即我贪,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也。
烦恼所知二障
【佛学次第统编】
五教仪亦明二障:
一、烦恼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又烦恼障亦名事障,续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碍正知见故。又事障亦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表〕
五教仪亦明二障:
一、烦恼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 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又烦恼障亦名事障,续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碍正知见故。又事障亦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表〕
一切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总云惑障,分叙则一切烦恼。
总云惑障,分叙则一切烦恼。
烦恼(二)
【佛学次第统编】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以其烦燥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
一、贪 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
二、瞋 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善根,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三、痴 痴者亦名无明,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四、慢 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五、疑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六、不正见 不正见亦名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惟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可分为五:
一、身见 梵云萨迦耶,义翻积聚。此云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二、边见 亦云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
三、见取见 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四、戒禁取见 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五、邪见 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馀邪执,皆此邪见所摄。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以其烦燥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
一、贪 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
二、瞋 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善根,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三、痴 痴者亦名无明,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四、慢 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五、疑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六、不正见 不正见亦名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惟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可分为五:
一、身见 梵云萨迦耶,义翻积聚。此云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二、边见 亦云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
三、见取见 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四、戒禁取见 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五、邪见 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馀邪执,皆此邪见所摄。
烦恼所知二障(二)
【佛学次第统编】
烦恼所知二障:
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及障生空,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此头数亦与烦恼障同,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及障法空,名所知障。
烦恼所知二障:
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及障生空,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此头数亦与烦恼障同,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及障法空,名所知障。
三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昏烦恼乱之法,长时随逐不舍,故名随烦恼。
〔一、小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二、中随烦恼〕,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三、大随烦恼〕,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昏烦恼乱之法,长时随逐不舍,故名随烦恼。
〔一、小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二、中随烦恼〕,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三、大随烦恼〕,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