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瘴疠(瘴癘)  拼音:zhàng lì
人因接触到山林间湿热蒸发毒气所生的疾病。唐。沈佺期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诗:「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唐。杜甫梦李白〉诗:「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漢語大詞典》:疠痎(癘痎)
恶性疟疾。亦指患恶性疟疾的人。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毕竟图斟酌,先须遣癘痎。”
《漢語大詞典》:毒病
恶性病症。南史·孝义传上·王氏:“ 永兴 概中里 王氏 女年五岁,得毒病,两目皆盲。”
《國語辭典》:疔疮(疔瘡)  拼音:dīng chuāng
毛囊汗腺等处疼痛肿硬的泛称。《金瓶梅》第二三回:「小的但有一字欺心,到明明不逢好死,一个毛孔儿里生下一个疔疮!」
《漢語大詞典》:恶变
医学上指肿瘤由良性转变成恶性。
《漢語大詞典》:嶂疠(嶂癘)
即瘴疠,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藐尔诸孤,朝不谋夕,流离大海之南,寄命嶂癘之地。”
《漢語大詞典》:哑摆(啞擺)
方言。指恶性疟疾。 艾芜 《红艳艳的罂粟花》:“ 老缅子 地方好找钱,大家都晓得的……就是不该这个时候去,雨季就快要到了,到处有瘴气出来,得了哑摆,几天就完了,啥子药都医不了的。”
《国语辞典》:甲级流氓(甲级流氓)  拼音:jiǎ jí liú máng
称恶性重大的流氓。
《国语辞典》:白血球过多症(白血球过多症)  拼音:bái xiě qiú guò duō zhèng
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目超过正常值,有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通常为发炎或感染所造成;恶性即为白血病,又名血癌,参见「白血病」条。
《国语辞典》:何杰金氏病  拼音:hé jié jīn shì bìng
病名。一种恶性淋巴瘤。最初由英籍医师何杰金(Thomas Hodgkin)报告。症状为淋巴结或脾脏肿大,乃肿瘤细胞侵犯淋巴腺、脾脏,及其他内脏所致。
《国语辞典》:保安处分(保安处分)  拼音:bǎo ān chǔ fèn
国家为预防犯罪,矫治人犯恶性,代替或补充刑罚所行的各项改善、教育、保护、医疗等一切处分,称为「保安处分」。
《国语辞典》:皮肤癌(皮肤癌)  拼音:pí fū yán
病名。发生于皮肤上的癌症。医学上主要可分成棘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三类,前二类治瘉比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后者死亡率却相当高。据调查,白种人、常晒太阳及长期接触焦煤、沥青的人,罹患皮肤癌的机会较高。
《国语辞典》:淋巴瘤  拼音:lín bā liú
生长于淋巴组织的恶性瘤,多见于颈部、腹腔、扁桃体等处。因会蔓延他处,或产生白血病,故须以化学、放射线或手术等法加以治疗。
《漢語大詞典》:毒女
指有恶性传染疾病的女子。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有毒女,与接輒苦疮,人死尸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