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怖
佛教指不活、恶名、死、堕恶趣、处众怯等五种怖畏。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汲引四流,周圆五怖。”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三清遗法,未明五怖之灾。”参阅《瑜迦师地论》卷四七。
《漢語大詞典》:收污(收汙)
谓蒙受恶名。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上念以负先帝而令陛下为臣收污天下,诚无气以息,筋骨不相连。” 李贤 注:“污,恶也。天下以帝赦王为恶,故言收恶天下也。”
分類:蒙受恶名
《漢語大詞典》:移恶(移惡)
转移恶名于他人。《公羊传·庄公九年》“曷为以国氏?当国也” 汉 何休 注:“当国,故先氏国也;不月者,移恶于 鲁 也。”
《漢語大詞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跳進黄河也洗不清)
谓无辜受累蒙上恶名而无法表白。 陆文夫 《荣誉》:“不明底细的还以为自己故意虚报,这种冤枉,真是跳进 黄河 也洗不清。”亦作“ 跳下黄河洗不清 ”、“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 陈登科 《活人塘》三:“蛇咬一口,入骨三分,贼咬一口,跳下 黄河 洗不清。” 束为 《好人田木瓜》:“ 王三宝 一口咬定我收了他的工票,合伙偷粮食,那可害死人了。一辈子没有打过官司,这可要到司法科走一趟了,跳到 黄河 也洗不清啦。”
《國語辭典》:遗臭万载(遺臭萬載)  拼音:yí chòu wàn zǎi
恶名永远流传下去,遭人唾骂。《晋书。卷九八。桓温传》:「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也作「遗臭万年」。
《国语辞典》:播恶遗臭(播恶遗臭)  拼音:bò è yí chòu
所做的坏事散播开来,恶名遗留后世。如:「君子处世当谨言慎行,否则播恶遗臭,贻害社会,岂非罪过?」
《国语辞典》:丑声四溢(丑声四溢)  拼音:chǒu shēng sì yì
恶名远播。如:「他行为放浪,早已丑声四溢。」
分类:恶名远播
《漢語大詞典》:担名(擔名)
承当某种名声
担恶名
担虚名
不闻恶名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六愿,怀感谓之无诸不善愿,静照谓之不闻恶名愿。谓至极乐者,不使有不善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有比丘因恶名住林中欲自杀,正住天神说偈晓之,即得道果。
恶名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怖畏之一。(参见:五怖畏)
【三藏法数】
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證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五怖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一、不活畏,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二、恶名畏,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三、死畏,虽发广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四、恶道畏,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五、大众咸德畏,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三藏法数】
(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證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恶名流布
【三藏法数】
谓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亦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是名恶名流布。(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藏法数】
谓犯戒之人,恶友常从,善人皆离,既无戒德,恶声日著,远近流布也。
【三藏法数】
谓耽饮纵恣,弃舍善法,而丑名恶声,远近流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