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0,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总愿
总观想
大藏总经目录
总相三宝
总说四劫
总别二相
总列法相
总愿别愿
总性
总持无碍
入总持门
总摄土
总相念
总释经题
佛类词典(续上)
总报业总愿
总观想
大藏总经目录
总相三宝
总说四劫
总别二相
总列法相
总愿别愿
总性
总持无碍
入总持门
总摄土
总相念
总释经题
总报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情之果报有二种:若生于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如彼此之众生,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各自别别,名为别报。因而业因又有二。其招总报之业因为总报业,感别报之业因为别报业。
【佛学常见辞汇】
招感总报的业因。
(术语)有情之果报有二种:若生于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如彼此之众生,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各自别别,名为别报。因而业因又有二。其招总报之业因为总报业,感别报之业因为别报业。
【佛学常见辞汇】
招感总报的业因。
总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有总愿别愿。如四弘誓愿为总愿。如药师十二愿,阿弥陀四十八愿为别愿。止观七曰:「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藏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立四弘誓,密教立五大愿。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有总愿和别愿二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药师十二愿和弥陀四十八愿是别愿。
(术语)诸佛有总愿别愿。如四弘誓愿为总愿。如药师十二愿,阿弥陀四十八愿为别愿。止观七曰:「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藏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立四弘誓,密教立五大愿。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有总愿和别愿二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药师十二愿和弥陀四十八愿是别愿。
总观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六观也。观宝地宝树宝池,观宝楼阁,而观报土之全体终,故谓为总观想。见观无量寿经。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一。
(术语)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六观也。观宝地宝树宝池,观宝楼阁,而观报土之全体终,故谓为总观想。见观无量寿经。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一。
大藏总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欢。馀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见等不等观杂录。
(书名)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欢。馀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见等不等观杂录。
总相三宝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僧三宝都在一个会上现相,不是在几处分开现相,叫做总相三宝。
佛法僧三宝都在一个会上现相,不是在几处分开现相,叫做总相三宝。
总说四劫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四劫者,历成、住、坏、空之四相也。
一、成劫 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之间,光音天中有情,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
二、住劫 存住于二种世间安稳之时,其间亦经二十劫。
三、坏劫 亦有二十增减,其中初之十九增减,初禅天至地狱之有情,各随其业因,或生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至有情世间终坏为止。其后一增减,发大火灾,荡尽初禅以下,谓之坏劫。
四、空劫 即坏劫之后,空无一物也。此空劫亦具二十增减,凡言增减者,皆依住劫所立之数量也。一增减者,即一小劫,二十增减,即二十小劫也。
世界四劫者,历成、住、坏、空之四相也。
一、成劫 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之间,光音天中有情,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
二、住劫 存住于二种世间安稳之时,其间亦经二十劫。
三、坏劫 亦有二十增减,其中初之十九增减,初禅天至地狱之有情,各随其业因,或生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至有情世间终坏为止。其后一增减,发大火灾,荡尽初禅以下,谓之坏劫。
四、空劫 即坏劫之后,空无一物也。此空劫亦具二十增减,凡言增减者,皆依住劫所立之数量也。一增减者,即一小劫,二十增减,即二十小劫也。
总别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法,有总别之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则通于一切,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
一、就共同说
一、总别二报 有情之果报有二种:若生于人趣,彼此人类,同一受人界之果报者,曰总报。彼此之众生,如六根之好丑,寿命之长短,各自分别者,曰别报。
二、同别二业 众生为同分之业因,随之感同分之果,谓之同业。如人趣总报,乃一切人之共业所感而得者也。众生为殊别之业因,随之感各异之果,谓之别业。如各人苦乐,乃各人之别业所感而得者也。
二、就各个说
一、引满二果 引业所感之果,谓之引果。满业所感之果,谓之满果。
二、引满二业 引发各个总报之业因曰引业,成满各个别业之业因曰满业。
虽辨因果之理,须达总别之道,若但知总而不知别,因果之义亦晦矣。
一切有为法,有总别之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则通于一切,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
一、就共同说
一、总别二报 有情之果报有二种:若生于人趣,彼此人类,同一受人界之果报者,曰总报。彼此之众生,如六根之好丑,寿命之长短,各自分别者,曰别报。
二、同别二业 众生为同分之业因,随之感同分之果,谓之同业。如人趣总报,乃一切人之共业所感而得者也。众生为殊别之业因,随之感各异之果,谓之别业。如各人苦乐,乃各人之别业所感而得者也。
二、就各个说
一、引满二果 引业所感之果,谓之引果。满业所感之果,谓之满果。
二、引满二业 引发各个总报之业因曰引业,成满各个别业之业因曰满业。
虽辨因果之理,须达总别之道,若但知总而不知别,因果之义亦晦矣。
总列法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众生之心所生之一切法,由分合之不同,而有十八界、十二处、六入、五蕴、名色、七十五法等,详略之诸名相。
一切众生之心所生之一切法,由分合之不同,而有十八界、十二处、六入、五蕴、名色、七十五法等,详略之诸名相。
总愿别愿
【佛学次第统编】
总愿别愿者:
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
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陀之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誓愿之力,亦曰本愿力。智度论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总愿别愿者:
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
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陀之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誓愿之力,亦曰本愿力。智度论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总性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性本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故名总性。
谓一切诸法,性本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故名总性。
总持无碍
【三藏法数】
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入总持门
【三藏法数】
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
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
总摄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證十身四智,一一圆融,称性周遍,言一土则融一切土,举一身则摄一切身。法法互融,尘尘无碍,是名总摄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四智者,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也。)
谓如来所證十身四智,一一圆融,称性周遍,言一土则融一切土,举一身则摄一切身。法法互融,尘尘无碍,是名总摄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四智者,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也。)
总相念
【三藏法数】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总释经题
【三藏法数】
总释经题者,谓总以妙义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之题目也。盖大方广者,所證法也;佛、华严者,能證人也。又云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周遍,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谓贯穿常法。故一经体用,尽大方广;五周因果,皆佛华严。斯乃人法双标,法喻齐举,具体具用,有果有因,理尽义圆,统摄无外,为一部之宏纲也。(业用者,谓佛不思议功德之业,称体之力用也。五周因果者,所信因果,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證入因果也。)
总释经题者,谓总以妙义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之题目也。盖大方广者,所證法也;佛、华严者,能證人也。又云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周遍,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谓贯穿常法。故一经体用,尽大方广;五周因果,皆佛华严。斯乃人法双标,法喻齐举,具体具用,有果有因,理尽义圆,统摄无外,为一部之宏纲也。(业用者,谓佛不思议功德之业,称体之力用也。五周因果者,所信因果,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證入因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