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林大声(一○七九~一一六一),字谹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历荆南府、睦州教授,知婺州武义县,迁知建昌军。总领湖广、京西、江西诸路钱粮,移总领淮南东路军马钱粮。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以直秘阁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改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坐讥谤罢归。二十六年,起知镇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七《左朝请大夫直秘阁林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三四七
林大声(一○七九——一一六一),字欲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入太学,选于礼部,政和二年赐上舍出身,授荆南府府学教授,除睦州州学教授。历知武义、永嘉、平阳三县,知建昌军。擢尚书度支员外郎,进郎中,太府少卿,以直秘阁为江东路转运副使,江西路提点刑狱,坐讥谤罢归。绍兴二十六年起知镇江府,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累官左朝请大夫。见孙觌撰《林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0—1160 【介绍】: 宋歙州歙县人,字至道。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初授会昌县尉,改宣州教授,除太常博士。历知永州、鄂州,任江西、湖南提刑,累擢司农少卿、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路财赋。敢直言,有惠政。
全宋文·卷三五○二
汪叔詹(一○八一——一一六○),字至道,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授虔州会昌县尉,改宣州州学教授。尝权知芜湖,擢提举潼川路常平,枢密李纲荐为编修官。高宗即位,命权太常博士。绍兴中知鄂州,提点湖南刑狱,后以司农少卿总领湖广荆襄江西六路财赋以供军。绍兴三十年卒,年八十。见《新安志》卷七《汪少卿传》,《新安文献志》卷七七《汪公行状》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方师尹(一○九九~?),字民瞻,一字元寿,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四十九(《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十九年,知泰和县。二十七年,总领淮西江东钱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四)。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于广西提点刑狱任论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三)。事见清光绪《泰和县志》卷一五。
全宋文·卷四二○九
方师尹(一○九九——?),字民瞻,小名彭老,小字元寿。年四十九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二十七年以金部员外郎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三十年为太府少卿、守尚书左司员外郎。三十二年提点广西刑狱。淳熙二年为江西路提刑。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一八四,《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三、职官七二之一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作方思尹)等。
林安宅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九
林安宅(一○九九——一一八一)字居仁,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敷之从子。建炎二年进士。绍兴中知新昌县,转建州观察推官,寻通判漳州。二十八年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历江南西路、两浙路转运副使。三十二年改户部郎中。隆兴元年知临安府。乾道元年为右谏议大夫、户部侍郎。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淳熙中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八年卒,年八十三,积阶至正奉大夫。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三、职官七八之五一、选举三四之一二、食货六三之一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七、一七九、一九八,《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晁冲之子。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初任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孝宗乾道初知兴元府,时称良吏。历知恭州、荣州、合州,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书,又得南阳井度赠书,为校雠异同,论述大旨,编成《郡斋读书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诂训传》等。
全宋诗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馆阁录》卷八),号昭德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冲之子。靖康之乱入蜀。高宗绍兴中进士,调荣州司户(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历知恭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荣州(《郡斋读书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华楼记》)。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为言官论罢。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寻为殿中侍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泸州,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同上书选举三四之一五、二○)。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六年,改淮南东路安抚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扬州(同上书食货一之四五)。除临安府少尹,旋罢(《咸淳临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斋读书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冲之子,公溯兄,世为澶州清丰人,后徙彭门(今江苏徐州)。靖康之乱,逃离汴京,流落吴楚。绍兴初入蜀,与蜀中文士李焘、苏符、程敦厚、赵次公交游。二年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十五年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寻知恭州,移荣州、合州,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罢,复职知泸州。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兼国史院编修官,旋为右正言,多所论列。迁殿中侍御史,徙户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泸州,提举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六年为淮南东路安抚使兼知扬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临安府少尹,以与判官不合罢。晚居嘉州卒。公武学有渊源,闻见广博,著有《易诂训传》、《尚书诂训传》、《毛诗诂训传》、《中庸大传》、《春秋诂训传》、《石经考异》、《稽古后录》、《通鉴评》、《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斋读书志》。事迹具《郡斋读书志校證》附录一《晁公武传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0 【介绍】: 宋襄阳谷城人,寓居台州,字瞻叔。王纲子。高宗绍兴八年进士。累迁太府少卿。孝宗时,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擢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附汤思退力主宋金和议,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后罢。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有《汉滨集》。
全宋诗
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调处州教授。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十八年,出知荆门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提举荆湖南常平茶盐公事,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三十年,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三十二年,为川陕宣谕使(同上书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隆兴初,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未几,权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直学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天台。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移知温州,寻复罢。六年冬卒。谥敏肃(《宋会要辑稿》)。有《汉滨集》六十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王之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汉滨集》为底本,酌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
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阳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台州。初以父荫入仕,绍兴八年登进士第,为处州教授。历知荆门军、湖南提举常平茶盐、潼川府路转运判官、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四川军兴,除太府少卿,总领全蜀财赋。孝宗即位,改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及还朝,参赞江淮都督府军事。继权直学士院,除吏部侍郎。隆兴二年,自右谏议大夫拜参知政事,未几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和战未决,之望力附和议,以言者论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乾道初起知福州,为福建路安抚使,移知温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谥敏肃。著有《汉滨集》。见本集卷八《候边事少宁乞差宫祠朝劄》,《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八九、仪制一一之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中行。宋建昌军南丰人。符授子。徽宗政和间进士。知成都府,有政绩。迁江西转运使,奏请减月俸虚额五分。后以言事夺职,安置南雍州。尝识虞允文于常僚中,世以为知人。有《猥稿》。
汪召嗣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三
汪召嗣,祁门(今安徽祁门)人,伯彦之子,本名似,初为军器监丞。尝为金人所执,久之得还。绍兴初,为广东转运副使,又以右中大夫、直秘阁知袁州,以直徽猷阁知抚州。十八年,直宝文阁、守太府少卿、总领四川财赋。二十一年,迁太府少卿、直龙图阁、都大主管成都等路茶马监牧公事。二十三年,以尚书省言纲马不如,使提举台州崇道观。未几起知潭州,未至官而卒。见《宋史》卷四七三《汪伯彦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一○六、一二四、一五七、一六二、一六四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字德夫。太宗六世孙。高宗绍兴中,为江东转运判官。秦桧忌四川宣抚使郑刚中,以不弃能制之,除四川宣抚司总领官。二人不相能,桧并召还。不弃劾刚中在蜀服用逾制,桧罢刚中。累官敷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未几卒。
全宋文·卷四○九三
赵不弃,字德夫,太宗六世孙。绍兴中为漳州通判、江东转运判官,除太府少卿、四川宣抚司总领官。升敷文阁待制、知临安府。踰年改工部侍郎,寻除敷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未几卒。《宋史》卷二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乐平人,字元伯。钦宗靖康时监在京市易务,寻闻有伪诏,弃官去。高宗召知建州,绍兴末历知秀、吉州,提点荆湖北路、南路刑狱,知襄阳府,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皆有功。孝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后得祠。刘权、王宣窃发广西时,伯奋起知静江,刘、王军闻伯奋至,皆约日出降。有《时论》、《奏稿》及诗集。
全宋文·卷三八八○
向伯奋,字元伯,乐平(今江西乐平)人。靖康时监在京市易务。高宗朝历知建州、襄阳,累官直秘阁、司农卿,总领湖广江西财富。孝宗时拜户部侍郎,寻得祠。后起知静江。著有时论奏稿及诗集。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一、一九八,《宋史翼》卷二○。
《漢語大詞典》:参录(參録)
参与总领。录,总领。 东汉 尚书之权超过三公,自 安帝 顺帝 后,大将军及三公执政的都加录尚书事。后来帝后家专政,三公仅得参预,故称“参録”。后汉书·安帝纪:“夏四月丁酉,太尉 冯石 为太傅,司徒 刘熹 为太尉,参録尚书事。”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兴元年:“詔以 司空越 为太傅,与 顒 夹辅帝室, 王戎 参録朝政。”《三国演义》第二回:“次日,太后命 何进 参録尚书事,其餘皆封官职。”
《漢語大詞典》:都领(都領)
(1).总领,总管。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刘闢 以 剑南 节度副使将 韦皋 之意於 叔文 ,求都领 剑南 三川。”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学旧六馆:有国子馆,太学馆,四门馆,书馆,律馆、算馆,国子监都领之。”
(2).要领,要诀。云笈七籤卷三二:“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闇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
《漢語大詞典》:大录
(1).总录、总领。《汉书·于定国传》:“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録於君。” 颜师古 注:“大録,总録也。”《孔丛子·论书》:“ 尧 既得 舜 ,歷试诸难,已而纳之於尊显之官,使大録万机之政。”
(2).指国史。《魏书·李彪传》:“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官给事力,以充所须。虽不能光啟大録,庶不为饱食终日耳。”
分類:国史总领
《漢語大詞典》:领录(領録)
总领,全面掌管。文献通考·职官五:“昔 尧 试 舜 于大麓,领録天下事,似其任也。”
《漢語大詞典》:通辖(通轄)
统辖,总领。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帅幕:“安抚之权,可以便宜行事,如俗谓先施行后奏之类是也。通辖一路之兵民,若宰执出镇,或曰安抚大使。”
分類:统辖总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