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总督(總督)  拼音:zǒng dū
1.管理监督。《汉书。卷一○○。叙传下》:「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三国演义》第五回:「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
2.职官名。始置于明代,总管辖区内的文武庶政,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管理一省或兼管数省。也称为「制军」。
3.代表君主治理属地的官吏。如英国的香港总督。也译作「代王」。
《国语辞典》:河道总督(河道总督)  拼音:hé dào zǒng dū
职官名。掌管防护堤防、疏浚水道等工程。如清代设有江南河道总督驻淮安清江浦,山东河南河道总督驻济宁州。简称为「河督」。
《漢語大詞典》:督臣
即总督。因上对朝廷,故称。 清 沈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如今年督臣进荔枝,则抚臣进兰花,明岁互易之。” 清 林则徐 《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查上年臣 林则徐 先已会同前督臣 邓廷楨 、暨臣 豫堃 节次商议及之。”
《國語辭典》:大府  拼音:dà fǔ
1.职官名:(1)周代掌管财库的人。(2)明清时指督抚。
2.高官。《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郅都传》:「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3.朝廷的府库。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又赐李姥大府钱万缗,计前后赐金银钱、缯帛、器用、食物等,不下十万。」
《漢語大詞典》:九府
(1). 周 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后泛指国库。史记·货殖列传:“其后 齐 中衰, 管子 修之,设轻重九府。” 张守节 正义:“ 周 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也。”陈书·周迪传:“擅歛征赋,罕归九府。”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四民輟业,满目疮痍,六师暴露,九府匱竭。”
(2).指各方的宝藏和特产。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 医无閭 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 会稽 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 梁山 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 华山 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 霍山 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 崑崙 虚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 幽都 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有 斥山 之文皮焉;中有 岱岳 与其五穀鱼盐生焉。” 邢昺 疏:“府,聚也,财物之所聚也。言此八方及中皆美物之所聚,故题云《九府》也。”
(3). 南齐 设置的九个官署,犹 汉 之九寺。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於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 胡三省 注:“九府: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僕、大鸿臚九卿府也。”
(4).犹言脏腑。 前蜀 杜光庭 《皇后本命醮词》:“医方所诊,臟气未调,荣卫未和,正气衰薄,六脉未復,九府犹虚。”
《國語辭典》:中军(中軍)  拼音:zhōng jūn
1.古代军队多分为中、左、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中军由主帅亲自率领,是军队的指挥中枢。《左传。成公十六年》:「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西游记》第六回:「见那一群猴,齐齐整整排作个蟠龙阵势;中军里,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
2.主帅或主帅的营幕。《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职官名。清代绿营兵制,分督、抚、提等标,各标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就叫把手下们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台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
《漢語大詞典》:中军将军(中軍將軍)
武官名。 晋 代始置, 南北朝 仍有此官号。晋书·武帝纪:“﹝ 泰始 元年﹞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
《國語辭典》:军门(軍門)  拼音:jūn mén
1.军营外的大门。《左传。哀公十年》:「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2.清代对提督的尊称。
《漢語大詞典》:总制(總制)
(1).总聚其制度。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莫不总制清衷,递为心极。” 张铣 注:“总,聚;衷,思也。言诸道术,莫不聚其制度,运於清思,递互为用於心中也。”
(2).官名,即总督。 明武宗 尝自称“总督军务”,臣下避之,乃改总督为总制。 明世宗 嘉靖 十九年避“制”字,又改总制为总督。参阅明史·武宗纪《职官志二》
(3).任总督官职。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 王晋溪 总制三边时,每一廵边,虽打中火,亦费百金。”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 国藩 奉命总制 两江 。”
(4).犹统率。《水浒传》第五七回:“中军 宋江 、 吴用 、 公孙胜 、 戴宗 、 吕方 、 郭盛 总制军马,指挥号令。”
《漢語大詞典》:漕台(漕臺)
漕运总督。主管漕粮的取齐、上缴、监押、运输等。 宋 洪迈 《夷坚支乙志·一明主簿》:“﹝ 刘策 ﹞时春秋已高,侍从中有矜其潦倒者,为移书漕臺,得摄 松溪 主簿。”《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漕臺请他喫饭,都是锁了舱门才去的。”《老残游记》第七回:“当年他老爷做过我们的漕臺。”
《漢語大詞典》:东河(東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 东河 。与 晋 陕 间北南流向一段称 西河 相对。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东海 ,千里而遥。” 郑玄 注:“ 徐州 域。”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西河 ,千里而近。” 郑玄 注:“亦 冀州 域。”史记·夏本纪“ 禹 行自 冀州 始” 唐 张守节 正义:“ 黄河 自 胜州 东,直南至 华阴 ,即东至 怀州 南,又东北至 平州 碣石山 入海也。 东河 之西, 西河 之东, 南河 之北,皆 冀州 也。”参见“ 两河 ”。
(2). 清 雍正 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 河南 山东 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 河南 山东 两省境内 黄河 、 运河 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漢語大詞典》:两河(兩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吕氏春秋·有始:“ 两河 之间为 冀州 , 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漢語大詞典》:制府
宋 代的安抚使、制置使, 明 清 两代的总督,均尊称为“制府”。宋史·叛臣传中·李全:“ 全 请于制府曰:‘每恨 泗州 阻水,今如平地矣,请取东西城自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者:“俄,至一辕门,儼如制府衙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至于月饷、职衔、关防,等学生回 襄阳 后一方面向制府大人禀明,一方面自己也上疏朝廷,代为乞请。”
《國語辭典》:制军(制軍)  拼音:zhì jūn
1.国家依定制编成的军队。《周礼。夏官。大司马》:「制军诘禁,以纠邦国。」
2.职官名。明、清时总督的别称。参见「总督」条。
《漢語大詞典》:河漕
(1).犹河运。《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 元 危素 《元海运志》:“然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清史稿·河渠志二:“粮艘经行 黄河 不过数里,即入 中河 ,於是百八十里之 河 漕遂废。”参见“ 河运 ”。
(2). 清 代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的并称。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先期督抚、河漕诸大吏,迎驾於 山东 。”
(3).指治理河道工程和漕运。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日者勅下诸臣别筹河漕两利之策,是专为河工未就而言。”
《國語辭典》:河运(河運)  拼音:hé yùn
利用河道输运粮食、货品或载运旅客等。如:「台湾的河流因水量不稳,所以河运不发达。」《元史。卷一六六。列传。罗璧》:「至元十二年,始运江南粮,而河运弗便。」
《國語辭典》:督抚(督撫)  拼音:dū fǔ
总督及巡抚的合称。《聊斋志异。卷二。红玉》:「生大哭,抱子兴词,上至督抚,讼几遍,卒不得直。」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这里有位罢职县令,叫做杨龙友,乃凤阳督抚马士英的妹夫。」
《漢語大詞典》:大宪(大憲)
清 代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的称谓。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臺宴集之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更兼动了公事,申请大宪,和那婆娘奏请旌表,乞恩准其建坊。”《廿载繁华梦》第三六回:“现在大宪奏准查办,你们想已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