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4,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幽恨
恩怨
怨咨
怨嗟
恶声
睚眦
民怨
芥蒂
有隙
愁怨
无愠
怨怒
愤悱
嗟怨
怨离
《漢語大詞典》:幽恨
深藏于心中的怨恨。 唐 元稹 《楚歌》之十:“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清 龚自珍 《漫感》诗:“絶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郭沫若 《瓶》诗第一首:“一日的梦游,幻成了终天的幽恨。”
《國語辭典》:恩怨  拼音:ēn yuàn
恩惠与仇怨。如:「我和你之间的恩怨,就此一笔勾消。」《元史。卷一三八。列传。脱脱》:「脱既复入中书,恩怨无不报。」
《國語辭典》:怨咨  拼音:yuàn zī
怨恨嗟叹。《书经。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日怨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日逐有些怨咨起来,未免茶迟饭晏,箸长碗短。」
分類:怨恨嗟叹
《漢語大詞典》:怨嗟
怨恨叹息。 南朝 梁 何逊 《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握手分岐路,临川何怨嗟。” 唐 杜甫 《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明王錂《寻亲记·遣役》:“若有钱来买放,何必怨嗟,何必疑惑。” 陈毅 《赣南游击词》:“莫怨嗟,稳脚度年华。”
分類:怨恨叹息
《國語辭典》:恶声(惡聲)  拼音:è shēng
1.骂人的难听话。《孟子。公孙丑上》:「恶声至,必反之。」《史记。卷八○。乐毅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2.不吉祥的声音。《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不悦耳的声音。《管子。宙合》:「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
4.坏名声。《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國語辭典》:睚眦(睚眥)  拼音:yá zì
发怒时瞪著眼睛的样子。《汉书。卷六○。杜周传》:「反因时信其邪辟,报睚眦怨。」《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國語辭典》:民怨  拼音:mín yuàn
人民的怨恨。如:「民怨无论大小,都须细心体察,设法解决,才是负责任的政府。」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民怨神怒,众叛亲离。」《三国演义》第二二回:「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
《國語辭典》:民怨沸腾(民怨沸騰)  拼音:mín yuàn fèi téng
百姓的怨怒已达到顶点。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王荆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不该应要钱的心太狠了,直弄得民怨沸腾,有无数商人,来省上挖。」
《國語辭典》:芥蒂  拼音:jiè dì
微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使人不快的嫌隙。宋。苏轼送路都曹〉诗:「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古来有多少王公大人天子宰相,在尘埃中屠沽下贱起的,大丈夫正不可以此芥蒂。」也作「蒂芥」。
《國語辭典》:有隙  拼音:yǒu xì
有嫌怨。《史记。卷八二。田单传》:「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分類:嫌隙怨恨
《漢語大詞典》:愁怨
忧愁怨恨。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赋,百姓愁怨。” 唐 元稹 《莺莺传》:“ 崔氏 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 屈原氏 兴……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沉雄伟博之辞。”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但是他们丝毫不露愁怨的神色。”
《漢語大詞典》:无愠(無愠)
不气愤;不怨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殷覬 ﹞意色萧然,远同 鬭生 之无愠。”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远识内无愠,深衷外有规。” 宋 刘克庄 《题小室》诗之一:“ 士师 何止三无愠, 中散 居然七不堪。”
《漢語大詞典》:怨怒
怨恨忿怒。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延龄 尤狡险,判度支,务刻剥聚敛,以自为功,天下皆怨怒。”元史·杨奂传:“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楼下又震荡着他的骂孩子,怪太太,以及愤世忧俗的怨怒的声音。”
《國語辭典》:愤悱(憤悱)  拼音:fèn fěi
郁闷无法舒展。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既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宋。刘挚 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國語辭典》:嗟怨  拼音:jiē yuàn
感慨怨叹。《三国演义》第一七回:「吕布令二人权任沂都、琅琊两县。不意二人纵兵掠民,人人嗟怨。」
分類:嗟叹怨恨
《漢語大詞典》:怨离(怨離)
(1).因怨恨而背离。
(2).犹伤别。 唐 唐彦谦 《寄怀》诗:“有客伤春復怨离,夕阳亭畔草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