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4,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恼恨
怨忌
忧怨
他娘
解怨
怨贼
怨乱
抱怨
弃恶
取尤
怨悱
怨嫉
怨痛
三怨
怨骨
《國語辭典》:恼恨(惱恨)  拼音:nǎo hèn
恼怒怨恨。《水浒传》第二一回:「匿是今夜兜得他住,那人恼恨都忘了。且又和他缠几时,却再商量。」
《漢語大詞典》:怨忌
怨恨嫉妒。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与 石 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书·多方“尔尚不忌於凶德” 唐 孔颖达 疏:“汝能庶几不自相怨忌。”
分類:怨恨嫉妒
《漢語大詞典》:忧怨(憂怨)
忧愁怨恨。 唐 王昌龄 《悲哉行》:“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明 唐寅 《古轮台·春情》曲:“添我闷怀百种,往日欢娱,尽成忧怨,当初易匆匆。” 茅盾 《子夜》十九:“她自己也何尝不觉得公馆里枯燥可厌呀!于是脸上的笑影没有了,却换上了忧怨无奈的灰色。”
《漢語大詞典》:他娘
詈词。用于句中。表示惊异或怨恨等情绪。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你也不叫,我也不叫,饿他娘那老弟子!”《西游记》第十七回:“若是 老孙 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一千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不是妹子,睡他娘一晚,放他去罢!”
《漢語大詞典》:解怨
(1).双方消除怨恨。《淮南子·泰族训》:“解怨偃兵。” 明 张居正 《答徐太室言释怨为公》:“僕平生游於宦途,但愿人解怨,不愿人结怨,况本无怨之可释乎!”
(2).用报复对方的手段来消释自己的怨恨。三国志·魏志·阎温传“ 就 后为 金城 太守,父子著称於 西州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常以报讐解怨为事。”《平山冷燕》第七回:“一来可报我之仇,二来为 老竇 解怨,三来可为我后日进身之价,岂不妙哉!”
《漢語大詞典》:怨贼(怨賊)
指为人所怨恨的坏人。荀子·正论:“ 汤武 者,民之父母也; 桀 紂 者,民之怨贼也。”《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漢語大詞典》:怨乱(怨亂)
(1).谓因怨恨而兴祸乱。国语·周语下:“民有怨乱,犹不可遏,而况神乎?”
(2).悲怨杂乱。 唐 元稹 《莺莺传》:“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復知其是曲也。” 宋 苏轼 《菩萨蛮·歌妓》词:“悽音休怨乱,我已先肠断。”
《國語辭典》:抱怨  拼音:bào yuàn
1.心中怀藏怨恨。《晋书。卷四五。列传。刘毅》:「诸受枉者,抱怨积直,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而长壅蔽于邪人之铨。」《红楼梦》第五五回:「说办的好,领祖宗的恩典,太太的恩典;若说办的不均,那是他糊涂不知福,也只好凭他抱怨去。」
2.对他人诉说心中的不满、怨恨。《红楼梦》第四三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
《漢語大詞典》:弃恶(棄惡)
(1).丢弃怨恨。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復脩旧德,以追念前勋。”
(2).嫌弃厌恶。《元典章·户部四·嫁娶》:“民间婚姻词讼繁多,盖缘侥倖之徒不守节义,妄生嫌疑,弃恶夫家,故违原约。”
《漢語大詞典》:取尤
招致怨恨。太平广记卷一八七引 唐 卢言 《卢氏杂说·两省》:“愚智生於倏忽,是非变於俄顷。盖天子无戏言,言之苟失,则取尤天下。”
《漢語大詞典》:怨悱
(1).见“ 怨诽 ”。
(2).怨恨郁结。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杀降:“有诗曰:‘……山中 黄石 休相问,已乞仙人辟穀方。’其怨悱可知矣。” 清 梅曾亮 《书〈庄子〉后》:“ 庄周 也, 屈原 也, 司马迁 也,皆不得志於时者之所为也,皆怨悱之书也。”
分類:怨恨郁结
《漢語大詞典》:怨诽(怨誹)
亦作“ 怨非 ”。亦作“ 怨悱 ”。 怨恨,非议。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荀子·解蔽:“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杨倞 注:“非,或为诽。”史记·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宋 无名氏 灌畦暇语卷三:“ 孝宣帝 大怒,下之吏,当以大臣怨悱,罪及三族。” 高旭 《重九南社雅集沪江》诗:“《小雅》诗人工怨悱,大千世界要庄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如《小雅·采薇》,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此盖所谓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矣。”
分類:怨恨非议
《漢語大詞典》:怨嫉
不满,怨恨。北史·崔季舒传:“时勋贵多不法, 文襄 无所纵捨,外议以 季舒 及 崔暹 等所为,甚被怨嫉。” 宋 王炜 道山清话:“以百姓愁叹为出自兼并之言,以卿士僉议为生乎怨嫉之口。”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遂遭弹奏,吏籍其家,敝几故书,怨嫉之徒,媿感嗟吁。”
分類:不满怨恨
《漢語大詞典》:怨痛
亦作“ 怨恫 ”。 怨恨,哀痛。国语·周语上:“民神怨痛,无所依怀。”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衍 兴怨痛,使天下霜。”明史·忠义传二·张瑶:“然名既登於天府,恩独后於流官,九泉之下,能无怨恫。”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六》:“不能见信於父母兄弟,而能见信於国人,无怨恫於家邦者,无有也。”
分類:怨恨哀痛
《漢語大詞典》:三怨
(1).三种招人怨恨的事。指爵高、官大、禄厚。文子·符言:“ 老子 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列子·说符:“ 狐丘丈人 谓 孙叔敖 曰:‘人有三怨,子之知乎?’ 孙叔敖 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 金 元好问 《感事》诗:“血讎此日逢三怨,风鉴平生备九流。”
(2).三种招人怨恨的行为。指凌人、诬人、掩人之善。国语·周语下:“今 郤伯 之语犯, 叔 迂, 季 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
《國語辭典》:怨骨  拼音:yuàn gǔ
比喻怀怨而死的人。《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陛下脱仰寻尧舜之轨者,则功不盈百万,费亦不过千计,下无怨骨,上无怨人。」
分類:怨恨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