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性相  拼音:xìng xiàng
佛教用语。指诸法的本质与现象、特徵。《文选。王巾。头陀寺碑文》:「名言不得其性相,随迎不见其终始。」
《國語辭典》:老兄  拼音:lǎo xiōng
称谓:(1)兄长的自称。《晋书。卷八五。刘毅传》:「老兄试为卿答。」(2)朋友相称的敬辞。宋。欧阳修〈与梅圣俞〉:「承见过仍留刺,何乃烦老兄如此?」《西游记》第一回:「老兄,你便同我去去。」
《國語辭典》:天属(天屬)  拼音:tiān shǔ
1.自然关系所结合的亲属。指直系血亲而言。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一。槐西杂志一》:「兄弟天属,已不可言报施,况君臣父子夫妇,义属三纲哉?」
2.天性相连。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虽事缘义感,而情均天属。」
3.天子的亲属。即皇族。《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中山虽为皇太后所养,非陛下天属,不可以亲义期也。」唐。杜甫行次昭陵〉诗:「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
《國語辭典》:理性  拼音:lǐ xìng
1.心理学上指一种个人风格类型。此种类型的特质为以逻辑推理方式来观察事情。不易显露情感,不善同情,也不在意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相对于感性而言。如:「理性的人虽似无情,但在法理的维护上立场比较稳。」
2.思考、判断、推理等的能力。相对于感性而言。
3.理智、冷静。如:「遇到大事千万要理性思考,沉著应对,切莫感情用事,坏了大局。」
《漢語大詞典》:性爱(性愛)
(1).相亲相爱。 晋 陶潜 《归鸟》诗:“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2).雌雄性之间的爱恋。 郭沫若 《豕蹄·孟夫子出妻》:“自然在 孟子 的时代,人还没有知道凡是昆虫的作声其实是含有性爱的要求的。”
(3).特指人类的两性相爱。
《國語辭典》:同性  拼音:tóng xìng
1.相同性别。如:「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些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
2.同一性质。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磁铁的重要性质。」
《國語辭典》:女性  拼音:nǚ xìng
妇女的通称。相对于男性而言。如:「她被称为当代新女性。」
《國語辭典》:牉合  拼音:pàn hé
牉,半。牉合指合两半使成一体。通常指夫妇的婚配。《仪礼。丧服》:「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
《国语辞典》:男系  拼音:nán xì
以父子、祖孙等男性相传承的系统。《清稗类钞。讥讽类。狗官不仅宋搆贯》:「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莫不重视嗣续,此所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又以后为男系,通国之人,乃皆重男不重女也。」
《漢語大詞典》:五德终始(五德終始)
战国 末期阴阳家 邹衍 的学说。指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论者并用以推断自然的命运和王朝兴亡的原因。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 战国 时, 邹衍 结合五行与阴阳两种思想成为阴阳五行学。它不是简单地结合,而是发展为神秘的德和运。 邹衍 把德(五行的性)当作本体,运(阴阳变化)当作作用,以德运为出发点,推断自然和社会的命运。属于唯物论的原始五行论、阴阳论,经 邹衍 改造后,成为唯心论的阴阳五行学,即五德终始论。不过它仍是哲学的一种,还不算是宗教。”
《国语辞典》:投脾胃  拼音:tóu pí wèi
个性相投,彼此合得来。如:「我们俩自小是投脾胃的好朋友。」
《漢語大詞典》:负类反伦(負類反倫)
和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相悖逆。列子·仲尼:“ 龙 誑 魏王 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髮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张湛 注:“负,犹背也。类,同也。”埤雅·释虫:“山海经有兽,以其尾飞;有鸟,以其鬚飞。则覆载之间,负类反伦,何所不有。”
《國語辭典》:反义词(反義詞)  拼音:fǎn yì cí
意义相反的词。如「真」和「假」、「高」和「低」、「好」和「坏」等。
《漢語大詞典》:差分放大器
由两个参数特性相同的晶体管用直接耦合方式构成的放大器。若两个输入端上分别输入大小相同且相位相同的信号时,输出为零,从而克服零点漂移。适于作直流放大器。
性相二宗十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三乘异,法相宗以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一性皆成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为方便,一性皆成为真实。三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谓真如与无明和合而缘起诸法。四真如随缘凝然异,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性宗谓真如具不变随缘之二义,因随缘之故,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五三性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三性中遍计性是空,依他圆成之二性,皆为有,有为无为别也,相性谓依他之无性即圆成也。六生佛不增不减异,相宗谓五性之中,有无种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性宗谓一理齐平生佛体无二,故生物二界不增不减。七二谛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俗谛为空,真谛为有,空有各别,性宗谓即有之空为真,即空之有为俗,真空妙有,体一名异。八四相一时前后异,法相谓生住异灭之四相,前后异时,生住异为现,灭为未来,生灭不能同时,法性谓同时之具足四相刹那,相有名生,实无名灭,正生即正灭,不待后无也。九能所断證即离异,法相谓能断是智,所断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无为之理,体性俱别也。法性谓照惑之无体即是智,能證之智外,无所断之惑,又照智无自体,即是如之德,如自体自具光德也。故智之外有如,无智之所入也。如之外有智,无能證如也。十佛身有为无为异,法相谓如来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种而生,是与有为无漏涅槃之无为不同,法性谓有即于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无为常住,非四相之所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