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白喉  拼音:bái hóu
病名。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咽头、喉头为主要患部。症状包括发烧、咽喉肿胀、失音、呼吸困难或严重虚脱等,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咽、喉部位产生一层白膜。可使用抗生素或注射抗毒血清治疗,预防的方法以接种白喉疫苗最为有效。
《國語辭典》:百日咳  拼音:bǎi rì ké
病名。潜伏期约七至十天,前驱期则呈感冒病状,约一至二周后,咳嗽逐渐加剧,慢慢的出现抽筋性咳嗽的痉咳期,咳声连续,而且发出特殊的哮喘声。持续三、四月始渐痊瘉,约经百日之久。此症极易并发肺炎、中耳炎、脑炎、肺气肿等疾病。小儿易患此病,现已有预防疫苗,且抗生素疗效佳,此症已大为减少。
《国语辞典》:鼻窦炎(鼻窦炎)  拼音:bí dòu yán
病名。鼻窦内黏膜发炎的病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鼻窦炎多由游泳时呼吸不得法引起,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及压痛、鼻塞、流鼻涕等,若不及早治疗,则会转为慢性鼻窦炎,而导致易感冒、流脓性鼻涕、呼吸不畅等症状。可以擦药、抽脓、穿刺、电烧等方式治疗。
《國語辭典》:鼻炎  拼音:bí yán
鼻腔黏膜炎症的通称。多由感冒所引起,常见病原为链球菌及葡萄球菌。主要症状为鼻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鼻塞等。
《漢語大詞典》:大脑炎(大腦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通称。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黑斑蚊和库蚊是主要的传染媒介。夏秋季流行,患者多为儿童。症状是突发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直,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肢体抽搐或瘫痪。简称乙脑,也称脑炎。
《國語辭典》:出花儿(出花兒)  拼音:chū huā ér
出痘。《金瓶梅》第九○回:「后边月娘看孝哥儿出花儿,心中不快,睡得早。」《红楼梦》第二一回:「你家女儿出花儿,供著娘娘,你也该忌两日,倒为我脏了身子。」
《國語辭典》:牛痘  拼音:niú dòu
发于牛体内的痘疮。
《國語辭典》:脑膜炎(腦膜炎)  拼音:nǎo mò yán
病名。脑膜受病毒或细菌侵入引起发炎的疾病。常见的病原是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一般如急性鼻窦炎、腮腺炎也可能并发脑膜炎。主要症状为发冷、发热、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呕吐、皮肤出现出血斑、昏迷等。
《漢語大詞典》:肾功能衰竭
肾脏功能极度衰退。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患者来势迅猛,以少尿、酸中毒、尿毒症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常因严重创伤、休克、药物中毒、肾实质病变、尿路梗阻性疾病等引起。慢性患者为各种慢性肾病引起肾脏严重损害的结果。
《國語辭典》:水痘  拼音:shuǐ dòu
病名。由滤过性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通常经由接触或飞沫传染,潜伏期约二至三周,症状为出泡疹、发烧、全身无力、食欲不振等。流行季节约在初春,以二至六岁的幼童较易感染,病瘉后具有终生免疫力。也称为「水花儿」。
《国语辞典》:腮腺炎  拼音:sāi xiàn yán
病名。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部位常在耳下的腮腺,发病时先发烧,随后脸部耳下区域腮腺会浮肿、疼痛。俗称为「猪头肥」、「猪头皮」。通常七到十天内不需要特殊治疗就会自然消肿。五到十岁的小孩最易感染,而患过一次就终身免疫。成人若染上,有时会并发睪丸炎、卵巢炎或脑膜炎等。
《國語辭典》:口蹄疫  拼音:kǒu tí yì
偶蹄目动物的急性、热性与接触性传染病,由病毒所引起。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口腔黏膜、蹄冠及趾间皮肤的真皮部长水泡并且溃烂,口吐白沫。
《國語辭典》:狂犬病  拼音:kuáng quǎn bìng
病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猫、狗、牛、羊等家畜,人或其他牲畜被患病的牲畜咬时,亦可能感染。狂犬病毒进入动物体内,可潜伏四至六周。症状为食欲不振、发烧、头痛、狂叫、见水即产生咽喉痉挛,最后全身麻痹而死。治疗的方法是在三天内注射抗毒血清。也称为「恐水病」。
《漢語大詞典》: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的急性大气污染事件。该市三面环山,处于狭长的盆地中。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光化学反应后形成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或白色的光化学烟雾。自1942年起数度发生。
《國語辭典》:痲疹  拼音:má zhěn
病名。一种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参见「麻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