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08,分174页显示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4 75 76 77 下一页
难思往生
难思议往生
宝思惟
观不思议境
四寻思
见思二惑
思惑十六使
故不故思
二惑──见、思二惑
四种寻思
六意──思修六意
八不思议──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八不思议──阿难八不思议
十种不思议法
佛类词典(续上)
难思光佛难思往生
难思议往生
宝思惟
观不思议境
四寻思
见思二惑
思惑十六使
故不故思
二惑──见、思二惑
四种寻思
六意──思修六意
八不思议──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八不思议──阿难八不思议
十种不思议法
难思光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光佛之一。
(术语)十二光佛之一。
难思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于难思议往生。【又】日本真宗所谓三往生之一。谓真门自力之往生也。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于疑城胎宫者。其所称之名号,与难思议往生之生因,虽无何等之异?而以其行之心为自力故,与弘愿他力之难思议往生不同。为有此异,故省略议字而单云难思往生。一字具略示褒贬也。是第二十愿之誓,而阿弥陀经所说之往生也。
(术语)同于难思议往生。【又】日本真宗所谓三往生之一。谓真门自力之往生也。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于疑城胎宫者。其所称之名号,与难思议往生之生因,虽无何等之异?而以其行之心为自力故,与弘愿他力之难思议往生不同。为有此异,故省略议字而单云难思往生。一字具略示褒贬也。是第二十愿之誓,而阿弥陀经所说之往生也。
难思议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净土所享受之乐,为无量不可思议,故谓之难思议往生乐。又日本真宗所说三往生之一。谓弘愿他力之往生也。从他力回向之信心,得往生于弥陀之真实报土者,非凡夫言说思虑所及,故谓之难思议往生。是第十八愿之誓,而大无量寿经所说之往生也。
(术语)往生净土所享受之乐,为无量不可思议,故谓之难思议往生乐。又日本真宗所说三往生之一。谓弘愿他力之往生也。从他力回向之信心,得往生于弥陀之真实报土者,非凡夫言说思虑所及,故谓之难思议往生。是第十八愿之誓,而大无量寿经所说之往生也。
宝思惟
【佛学大辞典】
(人名)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梵云阿你真那,此云宝思惟。唐天后长寿二年至洛京,译出不空罥索经等。后于龙门山创天竺寺,制度皆依西域。开元九年寂,寿百有馀岁。见宋僧传三。
(人名)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梵云阿你真那,此云宝思惟。唐天后长寿二年至洛京,译出不空罥索经等。后于龙门山创天竺寺,制度皆依西域。开元九年寂,寿百有馀岁。见宋僧传三。
观不思议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观不思议之理也。境者理之别名。对于理之智谓之境。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此法三而一,一而三,三一互融,而不前不后,指此而云不思议也。此不思议之理,就于一念之妄心而观之也。要之照一念之妄心即三千三谛之妙理而已。四教仪曰:「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不圆满。横竖自在。」
【三藏法数】
观即能观,境即所观。所观者何?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即众生日用现前,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妄心也。此心既全真成妄,今达妄即真,即此妄心,具足诸法,无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一非异,不前不后,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故指此心为不思议境也。于此一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观之。若观一法即一切法,假观也;观一切法即一法,空观也;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中观也。空观破见、思惑,證般若德;假观破尘沙惑,證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證法身德。三观既即一而三,三惑岂前后而破,三德非次第而證。说之次第,理非次第。由證三德,即入初住。所谓上根之人,唯用一法,即指此初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以根对尘者,谓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不前不后者,一心不在前,诸法不在后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非一非一切者,中观双遮空假也;而一而一切者,中观双照空假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染曰思惑。尘沙惑者,谓众生之惑,种类数多如尘若沙也。无明惑者,谓于中道之理,无所明了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观不思议之理也。境者理之别名。对于理之智谓之境。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此法三而一,一而三,三一互融,而不前不后,指此而云不思议也。此不思议之理,就于一念之妄心而观之也。要之照一念之妄心即三千三谛之妙理而已。四教仪曰:「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不圆满。横竖自在。」
【三藏法数】
观即能观,境即所观。所观者何?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即众生日用现前,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妄心也。此心既全真成妄,今达妄即真,即此妄心,具足诸法,无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一非异,不前不后,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故指此心为不思议境也。于此一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观之。若观一法即一切法,假观也;观一切法即一法,空观也;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中观也。空观破见、思惑,證般若德;假观破尘沙惑,證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證法身德。三观既即一而三,三惑岂前后而破,三德非次第而證。说之次第,理非次第。由證三德,即入初住。所谓上根之人,唯用一法,即指此初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以根对尘者,谓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不前不后者,一心不在前,诸法不在后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非一非一切者,中观双遮空假也;而一而一切者,中观双照空假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染曰思惑。尘沙惑者,谓众生之惑,种类数多如尘若沙也。无明惑者,谓于中道之理,无所明了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四寻思
【佛学常见辞汇】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见思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思惑十六使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十六使者:
一、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
二、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
三、六惑合十惑,成十六惑。
┌苦┐ ┌十使┐
│集│各有(贪、瞋、痴、慢│十使│
┌ 欲 界 ┤ ├ 、疑、身、边、邪┤ ├四十使 ┐
│ │灭│ 、取、戒、) │十使│ │
│ └道┘ └十使┘ │百
┌见惑┤ ┌苦┐ ┌九使┐ ├十┐
│ │┌色 界┐│集│各有(贪、痴、慢、疑│九使│三十六使│二│
│ └┤ ├┤ ├ 、身、边、邪、取┤ ├三十六使┘使│百
二惑┤ └无色界┘│灭│ 、戒、) │九使│ │二
│ └道┘ └九使┘ ├十
│ ┌ 欲 界 ……贪、瞋、痴、慢、身见、边见、…六使┐ │八
└思惑┤ 色 界┐ ┌五使│ │使
│ ├……贪、痴、慢、身见、边见、……┤ ├十六使┘
└ 无色界┘ └五使┘
思惑十六使者:
一、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
二、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
三、六惑合十惑,成十六惑。
┌苦┐ ┌十使┐
│集│各有(贪、瞋、痴、慢│十使│
┌ 欲 界 ┤ ├ 、疑、身、边、邪┤ ├四十使 ┐
│ │灭│ 、取、戒、) │十使│ │
│ └道┘ └十使┘ │百
┌见惑┤ ┌苦┐ ┌九使┐ ├十┐
│ │┌色 界┐│集│各有(贪、痴、慢、疑│九使│三十六使│二│
│ └┤ ├┤ ├ 、身、边、邪、取┤ ├三十六使┘使│百
二惑┤ └无色界┘│灭│ 、戒、) │九使│ │二
│ └道┘ └九使┘ ├十
│ ┌ 欲 界 ……贪、瞋、痴、慢、身见、边见、…六使┐ │八
└思惑┤ 色 界┐ ┌五使│ │使
│ ├……贪、痴、慢、身见、边见、……┤ ├十六使┘
└ 无色界┘ └五使┘
故不故思
【佛学次第统编】
故不故思者:
一、故思业 思有三种:
一、审虑思 二、决定思 三、动发胜思
前二种思是发身语远近加行,此与意俱故,作动意故,名曰意业。第三胜思正发身语,是其身语二业体也。
如是造业,谓是故思业,故思有五种:
一、他所教敕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教敕,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二、他所劝请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劝请,因他引导,执为利益,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三、无所了知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不了得失,无所执著,随欲造业者所作,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四、根本执著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为贪瞋等不善根缠故,其心猛乱执著,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五、颠倒分别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依不平等,内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前三故思作业,虽作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后一故思作业。若作若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矣。
二、不故思业 除此已外,不觉误犯。谓之不故思业。瑜伽云:「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彼或错乱,或不错乱。其错乱者,谓于馀处思欲杀害,或欲劫盗,或欲别离,或欲妄语及欺诳等。如是思已,即以此想,别处成办。不错乱者,当知其相与此相违矣。」
故不故思者:
一、故思业 思有三种:
一、审虑思 二、决定思 三、动发胜思
前二种思是发身语远近加行,此与意俱故,作动意故,名曰意业。第三胜思正发身语,是其身语二业体也。
如是造业,谓是故思业,故思有五种:
一、他所教敕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教敕,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二、他所劝请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劝请,因他引导,执为利益,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三、无所了知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不了得失,无所执著,随欲造业者所作,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四、根本执著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为贪瞋等不善根缠故,其心猛乱执著,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五、颠倒分别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依不平等,内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前三故思作业,虽作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后一故思作业。若作若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矣。
二、不故思业 除此已外,不觉误犯。谓之不故思业。瑜伽云:「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彼或错乱,或不错乱。其错乱者,谓于馀处思欲杀害,或欲劫盗,或欲别离,或欲妄语及欺诳等。如是思已,即以此想,别处成办。不错乱者,当知其相与此相违矣。」
二惑──见、思二惑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著,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著三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著,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著三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四种寻思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集论)
〔一、名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实,是为名寻思。
〔二、事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五阴等事,生灭无常,皆悉不实,是为事寻思。(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自体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名字,及所诠义理中,推求自体,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自体假立寻思。
〔四、差别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之中,推求差别,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差别假立寻思。
(出阿毗达磨集论)
〔一、名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实,是为名寻思。
〔二、事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五阴等事,生灭无常,皆悉不实,是为事寻思。(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自体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名字,及所诠义理中,推求自体,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自体假立寻思。
〔四、差别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之中,推求差别,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差别假立寻思。
六意──思修六意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广大意〕,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谓菩萨修行,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心不放舍,常行布施持戒,历无数劫,无有厌足,是名菩萨长时意。
〔三、欢喜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而于自他皆生无等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有恩德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虽见彼于我有大恩德,而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
〔五、大志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其所生功德善根,以无著心回施一切众生,令彼皆得可爱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
〔六、善好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所生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仍复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
(出摄大乘论)
〔一、广大意〕,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谓菩萨修行,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心不放舍,常行布施持戒,历无数劫,无有厌足,是名菩萨长时意。
〔三、欢喜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而于自他皆生无等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有恩德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虽见彼于我有大恩德,而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
〔五、大志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其所生功德善根,以无著心回施一切众生,令彼皆得可爱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
〔六、善好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所生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仍复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
八不思议──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證,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菩萨,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优婆塞戒,即五戒也。沙弥戒,即十戒也。比丘戒,即二百五十戒也。菩萨戒,即十种戒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
〔二、深难得底〕,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理智圆融,妙不决定,一切二乘、菩萨皆莫测其所至。如经云:或说我无我,或说常无常,或说净不净,或说空不空,乃至或说五阴即是佛性之类,于如是等法,说无穷尽,犹如大海之深,难得底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同一咸味〕,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虽有四教之异,莫不为令众生同得实相之理,同跻大学之地。如经所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同一解脱,同一因果,乃至一切同得常乐我净之类,犹如大海,虽纳百川,同一咸味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四、潮不过限〕,谓如来说涅槃之时,扶律谈常,制诸禁戒,令诸弟子如法受持,不得踰越。如经所说,制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净物之类。犹如海潮,朝夕往来,不过其限也。(八不净物者,一置买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聚谷粟,四畜养奴婢,五畜养群畜,六藏积金银财宝,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爨也。)
〔五、有种种宝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为世珍宝,可尊、可贵,凡众生窘于法财者,令其修习,悉得免离逼迫之苦,而成出世饶益之乐,如经所说。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如来功德智慧之类,无所不具,犹如大海,种种诸宝皆悉含藏也。(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四正勤者,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也。)
〔六、大身众生居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甚深无量,一切佛及菩萨莫不依此而住。如经所说,佛菩萨有大智慧、大神通乃至大慈悲之类,无非圣法之所含摄。犹如大海,一切鲲鲸大身之类,咸依之而居也。
〔七、不宿死尸〕,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专为扶持戒律而谈常住,不令众生起断灭见,于末法中生清净正信之心,离一切邪恶之人,如经所说。阐提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皆为死尸,是经离如是等,犹大海之不宿死尸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梵语尼,华言女。)
〔八、万流大雨不增不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广谈佛性,盛演圆常,平等清净,不生不灭;众生诸佛,同一觉源,曾无有异。如经所说,无边际故,无始终故,常住不生不灭故,一切众生悉平等故,一切佛性同一性故,犹万流大雨之归大海,而不增不减也。
(出涅槃经)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證,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菩萨,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优婆塞戒,即五戒也。沙弥戒,即十戒也。比丘戒,即二百五十戒也。菩萨戒,即十种戒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
〔二、深难得底〕,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理智圆融,妙不决定,一切二乘、菩萨皆莫测其所至。如经云:或说我无我,或说常无常,或说净不净,或说空不空,乃至或说五阴即是佛性之类,于如是等法,说无穷尽,犹如大海之深,难得底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同一咸味〕,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虽有四教之异,莫不为令众生同得实相之理,同跻大学之地。如经所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同一解脱,同一因果,乃至一切同得常乐我净之类,犹如大海,虽纳百川,同一咸味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四、潮不过限〕,谓如来说涅槃之时,扶律谈常,制诸禁戒,令诸弟子如法受持,不得踰越。如经所说,制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净物之类。犹如海潮,朝夕往来,不过其限也。(八不净物者,一置买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聚谷粟,四畜养奴婢,五畜养群畜,六藏积金银财宝,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爨也。)
〔五、有种种宝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为世珍宝,可尊、可贵,凡众生窘于法财者,令其修习,悉得免离逼迫之苦,而成出世饶益之乐,如经所说。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如来功德智慧之类,无所不具,犹如大海,种种诸宝皆悉含藏也。(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四正勤者,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也。)
〔六、大身众生居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甚深无量,一切佛及菩萨莫不依此而住。如经所说,佛菩萨有大智慧、大神通乃至大慈悲之类,无非圣法之所含摄。犹如大海,一切鲲鲸大身之类,咸依之而居也。
〔七、不宿死尸〕,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专为扶持戒律而谈常住,不令众生起断灭见,于末法中生清净正信之心,离一切邪恶之人,如经所说。阐提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皆为死尸,是经离如是等,犹大海之不宿死尸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梵语尼,华言女。)
〔八、万流大雨不增不减〕,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广谈佛性,盛演圆常,平等清净,不生不灭;众生诸佛,同一觉源,曾无有异。如经所说,无边际故,无始终故,常住不生不灭故,一切众生悉平等故,一切佛性同一性故,犹万流大雨之归大海,而不增不减也。
八不思议──阿难八不思议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经云:佛语文殊师利言:阿难事我二十馀年,具足八种不可思议。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不受别请〕,谓阿难事佛二十馀年,虽多闻第一,出诸弟子之上,动必随众,未尝受别施主之请,背众而食也。
〔二、不受故衣〕,谓阿难事佛,虽如来陈故衣服,亦不敢受也。
〔三、见不非时〕,谓阿难为佛侍者,见必以时。如佛对机说法之时,或代众发问之类,则至佛所;非此之时,则不往见也。
〔四、见女人不生欲心〕,谓阿难事佛,远离贪爱,无诸欲想,随侍应供出入,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染著之心也。
〔五、法不再问〕,谓阿难事佛,闻所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即能解悟,不假再问。如泻各瓶之水,置之一瓶,皆能受持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六、知佛所入定〕,谓阿难事佛,虽未获得知他心智,常知如来所入诸定,鉴何等机,而说何等法要也。
〔七、知众会得益〕,谓阿难事佛,凡一切众生到于佛所闻说法要,有现在能得圣果者,及有后时得者,有得人身、天身者,随其获益,所證不同之相,悉能知之也。
〔八、悉知佛所说法〕,谓阿难事佛,闻如来所说之法,虽根器有大小不同,教法有偏圆之异,而秘密之意,悉能了知也。
(出涅槃经)
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经云:佛语文殊师利言:阿难事我二十馀年,具足八种不可思议。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不受别请〕,谓阿难事佛二十馀年,虽多闻第一,出诸弟子之上,动必随众,未尝受别施主之请,背众而食也。
〔二、不受故衣〕,谓阿难事佛,虽如来陈故衣服,亦不敢受也。
〔三、见不非时〕,谓阿难为佛侍者,见必以时。如佛对机说法之时,或代众发问之类,则至佛所;非此之时,则不往见也。
〔四、见女人不生欲心〕,谓阿难事佛,远离贪爱,无诸欲想,随侍应供出入,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染著之心也。
〔五、法不再问〕,谓阿难事佛,闻所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即能解悟,不假再问。如泻各瓶之水,置之一瓶,皆能受持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六、知佛所入定〕,谓阿难事佛,虽未获得知他心智,常知如来所入诸定,鉴何等机,而说何等法要也。
〔七、知众会得益〕,谓阿难事佛,凡一切众生到于佛所闻说法要,有现在能得圣果者,及有后时得者,有得人身、天身者,随其获益,所證不同之相,悉能知之也。
〔八、悉知佛所说法〕,谓阿难事佛,闻如来所说之法,虽根器有大小不同,教法有偏圆之异,而秘密之意,悉能了知也。
十种不思议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藏正法经)
思即心思,议即口议。谓十种法皆不可心思口议也。
〔一、最胜身相不思议〕,谓如来身相,最胜清净,积集无量福智,严具一切胜妙功德,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如虚空界,普摄一切,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悔,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胜身相不思议。
〔二、妙好音声不思议〕,谓如来于众会之中,所出音声,随宜说法,皆为调伏一切众生,作诸善利,令其各得解了,咸生爱乐,心意适悦,如师子吼,具足最胜,故名妙好音声不思议。
〔三、最上大智不思议〕,谓如来以最上大智,无碍知见,说一切法,令彼众生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上大智不思议。
〔四、微妙光明不思议〕,谓如来所有光明,广大微妙,遍照十方世界,超出诸天光曜,令一切世界众生,见光明者,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身心喜悦,发希有想,故名微妙光明不思议。(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五、圆满戒定不思议〕,谓如来身口意业,悉皆清净,大寂灭定,常自安住,圆成满足,令诸众生发希有想。亦能清净三业,修诸禅定,即得最上波罗蜜多,故名圆满戒定不思议。(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六、广大神足不思议〕,谓如来神通具足,于诸众中最为第一,若目连,若声闻,若菩萨,所有神力,皆无与如来等者,故名广大神足不思议。(目连,梵语具云目犍连,华言采菽氏。佛弟子中之最神通者也。)
〔七、如来智力不思议〕,谓如来具足最胜智慧之力,于天人世间,作狮子吼,转妙法轮,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与如来等者;令一切众生,如实了知,超越分别,离诸疑惑,故名如来智力不思议。(魔梵者,魔即魔王,梵即梵天也。)
〔八、无所畏不思议〕,谓如来成无上正觉,具无上胜智,于诸众中,作狮子吼,转妙法轮,得大自在,故名无畏不思议。
〔九、大悲心不思议〕,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心常悲悯,无有限量。而诸众生于无住法中,不能了知。如来即运大悲之心,令其悉得觉了,信解清净,生希有想,故名大悲心不思议。
〔十、不共法不思议〕,谓如来具足一切功德智慧,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妙法轮,诸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悉不能转,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不共法不思议。(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出菩萨藏正法经)
思即心思,议即口议。谓十种法皆不可心思口议也。
〔一、最胜身相不思议〕,谓如来身相,最胜清净,积集无量福智,严具一切胜妙功德,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如虚空界,普摄一切,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悔,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胜身相不思议。
〔二、妙好音声不思议〕,谓如来于众会之中,所出音声,随宜说法,皆为调伏一切众生,作诸善利,令其各得解了,咸生爱乐,心意适悦,如师子吼,具足最胜,故名妙好音声不思议。
〔三、最上大智不思议〕,谓如来以最上大智,无碍知见,说一切法,令彼众生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上大智不思议。
〔四、微妙光明不思议〕,谓如来所有光明,广大微妙,遍照十方世界,超出诸天光曜,令一切世界众生,见光明者,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身心喜悦,发希有想,故名微妙光明不思议。(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五、圆满戒定不思议〕,谓如来身口意业,悉皆清净,大寂灭定,常自安住,圆成满足,令诸众生发希有想。亦能清净三业,修诸禅定,即得最上波罗蜜多,故名圆满戒定不思议。(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六、广大神足不思议〕,谓如来神通具足,于诸众中最为第一,若目连,若声闻,若菩萨,所有神力,皆无与如来等者,故名广大神足不思议。(目连,梵语具云目犍连,华言采菽氏。佛弟子中之最神通者也。)
〔七、如来智力不思议〕,谓如来具足最胜智慧之力,于天人世间,作狮子吼,转妙法轮,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与如来等者;令一切众生,如实了知,超越分别,离诸疑惑,故名如来智力不思议。(魔梵者,魔即魔王,梵即梵天也。)
〔八、无所畏不思议〕,谓如来成无上正觉,具无上胜智,于诸众中,作狮子吼,转妙法轮,得大自在,故名无畏不思议。
〔九、大悲心不思议〕,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心常悲悯,无有限量。而诸众生于无住法中,不能了知。如来即运大悲之心,令其悉得觉了,信解清净,生希有想,故名大悲心不思议。
〔十、不共法不思议〕,谓如来具足一切功德智慧,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妙法轮,诸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悉不能转,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惑,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不共法不思议。(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