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08,分174页显示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70  71  72  7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四寻思观
正思惟
功嘉葛刺思
名号不思议
决定思
行思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如来不思议法身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见思
思惑品数
邪思惟
非思量底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阿难八不思议
四寻思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法相宗于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于诸法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诠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别也。如人之色受与天之色受等。诸法不过此四种。行者观此四法,是自己内心所变,如幻虚假之法,寻求思察此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寻思观。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印可决定之智,不惟如实了知所取所缘之名等,是自心所变,为假有实无,犹了知印可能取能缘之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然此四寻思四如实,乃所发之观法也。就其能发之禅定而言。则一为明得定,二为明增定,三为印顺定,四为无间定。而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者,乃其所得之功德也。见唯识论九,百法问答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在大乘三贤和十圣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者,即修四寻思观,修之能得四如实智。(参见:四寻思)
【佛学常见辞汇】
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恩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正思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圣道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正确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发正当的欲念,明瞭世出世间的因果,断集證灭,离苦得乐,是八正道之一。
【三藏法数】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功嘉葛刺思
【佛学大辞典】
(人名)Kun-dga%grags,西藏名。译言普喜名闻。又名胆巴Dauipa,译言微妙。西藏甘突斯旦麻人。幼孤,为季父所养。十一岁,侍法王上师,习得经科,咒式,坛法,明方等。二十四岁,讲演大喜乐本续等文。寻奉上师命,至西天竺,就古达麻室利学梵典,尽得其传。元中统年中以国师发思八之茑,入居五台山寿宁寺。至元七年,受诏住仁王寺,九年留中都,为王公授戒。十二年奏摩诃葛剌神(即大黑天)之灵威,建庙涿州南,结构极壮丽。十八年,得老子化胡经及八十一化图,奏其妄诞。于是敕使教禅之徒及翰林承旨等,辩證于长春宫,诏诸路除道德经外,馀悉焚燬。及相哥继帝师之位,豪横自肆。师责之,不悛。反遭其谮,辞而西归,及临洮,复为权臣所谮,归故里居六年。相哥遣使召,还住中都圣安寺。同年,受敕率侍僧昔监藏至潮州,馆开元寺。师以为潮州是大颠与韩子论道处,宜建梵刹。枢使月的迷失,深归依师,因复兴城南净乐寺故基,创建殿宇。师自塑梵像,设万僧齐庆赞之。未几,又召还入京。时相哥已伏诛。以师请,赐潮州寺田二十顷及宝积之额。世祖有疾,召师入内殿,建观音狮子吼道场。明年世祖崩,成宗践祚,师奏除僧道赋税。元贞元年,受诏住在护国仁王寺,又于高梁河西北瓮山寺,建曼拿罗于摩诃葛剌神祈战捷,有验。成宗幸柳林,偶得疾,召师至,修观法七昼夜,疾乃瘉,施供甚丰赡。大德七年寂。年七十四。皇庆二年赐谥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又有金刚上师之号。见佛祖历代通载,元史,神僧传等。
名号不思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之名号,为恶人成佛之法,其功德之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谓之名号不思议。
决定思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思之一。作事而决定思想也。
【三藏法数】
谓意既决定,乃有所作,是名决定思。
行思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出家后,诣曹溪谒六祖。祖深器之,为会下之首。师既得道,住青原山静居寺。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什么价?师既得石头希迁付法,唐开元二十八年寂。僖宗谥曰弘济禅师。见传灯录五。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如来不思议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阿字本不生之理。大日经五曰:「说如是音声已,还入如来不思议法身。」义释十二曰:「此不思议,梵云阿真底。有阿声,意明从阿而出又从阿而入也。」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十卷,宋法护等译。大宝积经第三金刚力士会之异译。
见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为理惑,称思惑为事惑。何则?以见惑为迷于无常无我等真谛道理而起之常见我见等邪想,思惑为迷于色声等世间事物而起之贪欲瞋恚等妄情故也。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见思二惑者,依于小乘俱舍之法相。若依于大乘唯识之法相,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而分之。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智二障为修惑。然称为见者,有二义:一、为照见真理时所断之惑,故云见惑。二、见为推度之义,此惑以推度为性,故云见惑。又,思有二义:一于一旦见真理断见惑上,更思惟修习真理,以断此惑,故云见惑。二为思惟世间诬妄事物而起之惑,故云思惑。然此二惑为正受三界生死之因,断此二惑,始免三界之生死也。断之有次第,先断见惑,次断思惑。见惑者其性猛利,故有见断如破石之说。见谛理之时,一时尽断之。思惑者,其性钝昧,故有思断如藕丝之说。数数思惟谛理而渐渐断之也。断见惑之位,谓之见道;断思惑之位,谓之修道;断了二惑之位,谓之无学道。天台结归一切之妄惑为三种:一见思,二尘沙,三无明。见思为涅槃之障,尘沙为菩提之障,无明为中道实相之障。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同集注上曰:「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
【佛学常见辞汇】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瞋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佛学次第统编】
见思者,见惑思惑,即分别俱生二惑也。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思惑。依唯识立见惑为百十二,思惑十六,合称百二十八使,亦名百二十八烦恼。
思惑品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于欲界有贪瞋痴慢之四,于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三,合而为十。大乘之十六者,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故合见思,则小乘为九十八,是谓之九十八随眠。大乘为百二十八,是谓之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邪思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横邪之思惟也。
非思量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家谓为无分别,禅家谓为非思量底,拂邪思妄念也,是为坐禅之要术。普劝坐禅仪曰:「兀兀坐定,思量个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禅之要术也。」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佛学大辞典】
(经名)此传附于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之后。作者不详。一卷。
阿难八不思议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告文殊,阿难事我二十馀年,具足八种不思议:一受特别之请待,不往施主之家,往必与众共。二如来之衣,虽故物不受之。三见佛以当见时。四见女人不生欲心。五听法不再问。六知佛所入之定。七知众会之得益。八知佛所说之法。见涅槃经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