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思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人名)二十七贤圣之一。六种阿罗汉之一。恐證果退转而自杀欲入无馀涅槃之罗汉也。
【三藏法数】
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思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六识相应之思心所,于可意境而生希望,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又思想饮食,令人不死。如小儿视梁上悬囊,及望梅止渴等。
【三藏法数】
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
【三藏法数】
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也。)
思益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思益梵天所问经之略名。
思益梵天所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秦罗什译。思益者梵天之名,说大乘之实义而破小乘之偏小。
思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佛学常见辞汇】
思考。
【三藏法数】
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不忘也。
思惟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手之一,如如意轮观音右手当其颊,标思惟之相也。大日经疏十六曰:「不思议具慧者,菩萨作思惟手。」注曰:「与如意轮菩萨手同,亦如前净居天印也。」
思惟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思惟略要法之异名。
思惟要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思惟略要法之略名。
思惟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
【三藏法数】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思惟略要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秦罗什译。先明形疾轻微,心病深重,次明四无量观法,白骨观法,观佛三昧法,法身观法,十方诸观法,观无量寿佛法,诸法实相观法,法华三昧观法。
思假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思惑也。思惑之体,虚妄无实,故云思假。止观六曰:「思假者,谓贪瞋痴慢。此名钝使,亦名正三毒。」同辅行曰:「慢入痴摄,故但云三。」
【佛学常见辞汇】
既思惑,因思惑之体,虚假不实。
思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思虑量度事理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思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能变识第二之名。(参见:三能变)
思量能变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七识也。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