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2,分1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如来不思议法身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见思
思惑品数
邪思惟
非思量底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阿难八不思议
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
思
三思
思大
思已业
思法
佛类词典(续上)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如来不思议法身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见思
思惑品数
邪思惟
非思量底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阿难八不思议
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
思
三思
思大
思已业
思法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经名)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如来不思议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阿字本不生之理。大日经五曰:「说如是音声已,还入如来不思议法身。」义释十二曰:「此不思议,梵云阿真底。有阿声,意明从阿而出又从阿而入也。」
(术语)称阿字本不生之理。大日经五曰:「说如是音声已,还入如来不思议法身。」义释十二曰:「此不思议,梵云阿真底。有阿声,意明从阿而出又从阿而入也。」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十卷,宋法护等译。大宝积经第三金刚力士会之异译。
(经名)二十卷,宋法护等译。大宝积经第三金刚力士会之异译。
见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为理惑,称思惑为事惑。何则?以见惑为迷于无常无我等真谛道理而起之常见我见等邪想,思惑为迷于色声等世间事物而起之贪欲瞋恚等妄情故也。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见思二惑者,依于小乘俱舍之法相。若依于大乘唯识之法相,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而分之。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智二障为修惑。然称为见者,有二义:一、为照见真理时所断之惑,故云见惑。二、见为推度之义,此惑以推度为性,故云见惑。又,思有二义:一于一旦见真理断见惑上,更思惟修习真理,以断此惑,故云见惑。二为思惟世间诬妄事物而起之惑,故云思惑。然此二惑为正受三界生死之因,断此二惑,始免三界之生死也。断之有次第,先断见惑,次断思惑。见惑者其性猛利,故有见断如破石之说。见谛理之时,一时尽断之。思惑者,其性钝昧,故有思断如藕丝之说。数数思惟谛理而渐渐断之也。断见惑之位,谓之见道;断思惑之位,谓之修道;断了二惑之位,谓之无学道。天台结归一切之妄惑为三种:一见思,二尘沙,三无明。见思为涅槃之障,尘沙为菩提之障,无明为中道实相之障。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同集注上曰:「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
【佛学常见辞汇】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瞋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佛学次第统编】
见思者,见惑思惑,即分别俱生二惑也。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思惑。依唯识立见惑为百十二,思惑十六,合称百二十八使,亦名百二十八烦恼。
(术语)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为理惑,称思惑为事惑。何则?以见惑为迷于无常无我等真谛道理而起之常见我见等邪想,思惑为迷于色声等世间事物而起之贪欲瞋恚等妄情故也。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见思二惑者,依于小乘俱舍之法相。若依于大乘唯识之法相,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而分之。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智二障为修惑。然称为见者,有二义:一、为照见真理时所断之惑,故云见惑。二、见为推度之义,此惑以推度为性,故云见惑。又,思有二义:一于一旦见真理断见惑上,更思惟修习真理,以断此惑,故云见惑。二为思惟世间诬妄事物而起之惑,故云思惑。然此二惑为正受三界生死之因,断此二惑,始免三界之生死也。断之有次第,先断见惑,次断思惑。见惑者其性猛利,故有见断如破石之说。见谛理之时,一时尽断之。思惑者,其性钝昧,故有思断如藕丝之说。数数思惟谛理而渐渐断之也。断见惑之位,谓之见道;断思惑之位,谓之修道;断了二惑之位,谓之无学道。天台结归一切之妄惑为三种:一见思,二尘沙,三无明。见思为涅槃之障,尘沙为菩提之障,无明为中道实相之障。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同集注上曰:「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
【佛学常见辞汇】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瞋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佛学次第统编】
见思者,见惑思惑,即分别俱生二惑也。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思惑。依唯识立见惑为百十二,思惑十六,合称百二十八使,亦名百二十八烦恼。
思惑品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于欲界有贪瞋痴慢之四,于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三,合而为十。大乘之十六者,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故合见思,则小乘为九十八,是谓之九十八随眠。大乘为百二十八,是谓之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杂语)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于欲界有贪瞋痴慢之四,于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三,合而为十。大乘之十六者,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于上二界各除瞋,而馀五惑,故合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故合见思,则小乘为九十八,是谓之九十八随眠。大乘为百二十八,是谓之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邪思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横邪之思惟也。
(术语)横邪之思惟也。
非思量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家谓为无分别,禅家谓为非思量底,拂邪思妄念也,是为坐禅之要术。普劝坐禅仪曰:「兀兀坐定,思量个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禅之要术也。」
(术语)教家谓为无分别,禅家谓为非思量底,拂邪思妄念也,是为坐禅之要术。普劝坐禅仪曰:「兀兀坐定,思量个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禅之要术也。」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佛学大辞典】
(经名)此传附于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之后。作者不详。一卷。
(经名)此传附于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之后。作者不详。一卷。
阿难八不思议
【佛学大辞典】
(传说)佛告文殊,阿难事我二十馀年,具足八种不思议:一受特别之请待,不往施主之家,往必与众共。二如来之衣,虽故物不受之。三见佛以当见时。四见女人不生欲心。五听法不再问。六知佛所入之定。七知众会之得益。八知佛所说之法。见涅槃经四十。
(传说)佛告文殊,阿难事我二十馀年,具足八种不思议:一受特别之请待,不往施主之家,往必与众共。二如来之衣,虽故物不受之。三见佛以当见时。四见女人不生欲心。五听法不再问。六知佛所入之定。七知众会之得益。八知佛所说之法。见涅槃经四十。
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为九字之名号,表阿弥陀佛光德之名号也。总由无量寿经所说之十二光,别由难思,无称之二光,而立不可思议光之名。谓归命于有思虑言说到底不可之光明(智慧)之如来也:「南无不可思议光。」之语。出于昙鸾之赞阿弥陀佛偈。
(术语)称为九字之名号,表阿弥陀佛光德之名号也。总由无量寿经所说之十二光,别由难思,无称之二光,而立不可思议光之名。谓归命于有思虑言说到底不可之光明(智慧)之如来也:「南无不可思议光。」之语。出于昙鸾之赞阿弥陀佛偈。
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遍行之一。梵语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论四曰:「思谓能令心有造作。」唯识论三曰:「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大乘义章二曰:「思愿造作名思。」梵语杂名曰:「思,指底。」
(术语)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遍行之一。梵语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论四曰:「思谓能令心有造作。」唯识论三曰:「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大乘义章二曰:「思愿造作名思。」梵语杂名曰:「思,指底。」
三思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发动身语二业,有三思:一审虑思,将发语而先审虑之思也。二决定思,起决定心而将发动之思也。三动发胜思,正发身语而动作善恶事之最胜思也。此中以前二思为意业,以第三动发胜思为身语二业。见义林章三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
〔一、审虑思〕,谓在意地筹量之时,未有所作,故名审虑思。
〔二、决定思〕,谓意既决定,乃有所作,是名决定思。
〔三、动发思〕,唯识论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是名动发思。
(名数)凡发动身语二业,有三思:一审虑思,将发语而先审虑之思也。二决定思,起决定心而将发动之思也。三动发胜思,正发身语而动作善恶事之最胜思也。此中以前二思为意业,以第三动发胜思为身语二业。见义林章三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
〔一、审虑思〕,谓在意地筹量之时,未有所作,故名审虑思。
〔二、决定思〕,谓意既决定,乃有所作,是名决定思。
〔三、动发思〕,唯识论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是名动发思。
思大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南岳尊者慧思,从陈帝受大禅师之号,因云思大。更尊而云思大禅师,或云思大和尚。佛祖统纪六曰:「帝可之,令随师还山。将行,饯以殊礼,称为大禅师。思大之名,盖得于此。」
(人名)南岳尊者慧思,从陈帝受大禅师之号,因云思大。更尊而云思大禅师,或云思大和尚。佛祖统纪六曰:「帝可之,令随师还山。将行,饯以殊礼,称为大禅师。思大之名,盖得于此。」
思已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心中分别思惟之思业而现行为言语之谓也。
(术语)于心中分别思惟之思业而现行为言语之谓也。
思法
【佛学大辞典】
(人名)六种罗汉之一。(参见:阿罗汉)
(人名)六种罗汉之一。(参见: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