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本位主义(本位主義)  拼音:běn wèi zhǔ yì
无论在任何情况,皆以一己所知所学的事物与工作权益为前提,不顾整体利益,强调其偏私之见。
《漢語大詞典》:本本主义(本本主義)
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一切按照书本条文办事的思想作风。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夏衍 《杂谈思想解放》:“有的是一切按本本办事的‘本本主义者’。他们只会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写文章照抄照转。”
《漢語大詞典》:背包袱
比喻有思想负担。 巴金 《探索集·“思想复杂”》:“书不出了,无人替我树碑立传,我倒感到轻松,精神上少背包袱。” 黄宗英 《自传》:“得奖嘛,算它没得,别背包袱。”
《漢語大詞典》:班主任
学校中负责某一班学生的学习、思想等工作的教师或干部。 刘心武 《班主任》四:“ 张老师 接任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时, 谢惠敏 已经是团支部书记了。”
《漢語大詞典》:抱残守阙(抱殘守闕)
亦作“ 抱残守缺 ”。
(1).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瓌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闕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闕,一本作“ 缺 ”。《人民日报》1981.4.2:“在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竞相涌现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抱残守缺,不注意品种质量,将会走投无路。”
(2).谓笃守古学古道。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及其衰也,在朝者自昧其祖宗之遗法,而在庠序者犹得据所肄习以为言,抱残守闕,纂一家之言,犹足以保一邦,善一国。”《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现在抱残守缺的寥寥无人,老兄具这样的法眼,钦佩得很。” 孙犁 《澹定集·幻华室藏书记序》:“或终生孜孜,抱残守阙,以事研讨。”
(3).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九章:“要是 郭锁 三天里头终于退了组,他决定抱残守缺,搞五户贫农一户中农的精干互助组,不再惹麻烦了。”
《漢語大詞典》:保皇派
指拥护君主制或主张君主立宪制,政治思想保守的政治派别。《〈廖仲恺集〉前言》:“在这个时期中, 廖仲恺 曾被选为 中国 留学生会会长,经常和留学生中的保皇派进行斗争。”
《國語辭典》:德才兼备(德才兼備)  拼音:dé cái jiān bèi
品德高尚,才能出众。如:「一时间要找到德才兼备的俊秀,确实不太容易。」
《漢語大詞典》:地方民族主义
曾称“狭隘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内,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是一种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义。
《國語辭典》:道不相谋(道不相謀)  拼音:dào bù xiāng móu
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指思想志趣不相同,无法一起讨论或共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内阁》:「疏诋新郑最丑,二公道不相谋,相去亦三十馀年。」
《漢語大詞典》:道法自然
老子 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 老子 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漢語大詞典》:大汉族主义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國語辭典》: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義)  拼音:dà mín zú zhǔ yì
「大民族主义」即民族沙文主义,引申自列宁的「大俄罗斯主义」,原指强大的俄罗斯民族对国内弱小民族的压迫。列宁认为,欲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就必须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实行民族自决。大民族主义亦被沿用于指称前南斯拉夫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以及中国的大汉族主义等。
《国语辞典》:大破大立  拼音:dà pò dà lì
澈底破坏旧有、传统的思想与制度,然后建立起新的思想与制度。如:「满清末年,政治腐败,积重难返,孙中山先生以为非经一番大破大立的改革,不足以救国家、救民族。」
《國語辭典》:代表作  拼音:dài biǎo zuò
足以代表艺术家最高造诣或艺术风格的创作作品。如:「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
《漢語大詞典》:迭字诗
1.动用叠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