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事义(事義)
(1).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汉 王充 《论衡·谢短》:“《五经》题篇,皆以事义别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
(2).事理;情理。《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苟如此,则可易心而度,事义之数亦不远矣。”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先生名在海内,而当时名卿学士无题铭,于事义为闕。”
(3).谓以典故比喻事物的意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学贫者,迍邅於事义;才馁者,劬劳於辞情。”
(4).指典故的意义。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有‘蹲鴟,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鴟。’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跡,方知如此。”
(2).事理;情理。《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苟如此,则可易心而度,事义之数亦不远矣。”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先生名在海内,而当时名卿学士无题铭,于事义为闕。”
(3).谓以典故比喻事物的意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学贫者,迍邅於事义;才馁者,劬劳於辞情。”
(4).指典故的意义。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有‘蹲鴟,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鴟。’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跡,方知如此。”
《漢語大詞典》:发志(發志)
(1).激发志气;立志。《易·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孔颖达 疏:“虽处幽闇而不为邪,是有信以发其丰大之志。” 北齐 刘昼 《新论·激通》:“因窘而发志,缘阨而显名。”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他赶不上斋呵,他自然发志也呵,他必然去寻他的道路去也。”《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急回书房,心中回转,发志勤学。”
(2).抒发思想感情。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并命在位,展诗发志。则夫诵美有章,陈信无愧者歟。” 唐 权德舆 《送台州崔录事二十三丈赴官序》:“釃酒以祖道,歌诗以发志。”
(2).抒发思想感情。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并命在位,展诗发志。则夫诵美有章,陈信无愧者歟。” 唐 权德舆 《送台州崔录事二十三丈赴官序》:“釃酒以祖道,歌诗以发志。”
《漢語大詞典》:沈浸
亦作“沉浸”。
(1).浸渍在水中。 明 归有光 《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遡荡而北,重湖相袭,汗漫沉浸,云树围映,乍合乍开,不可穷际。” 刘半农 《两盗》:“今也鵠失其雄,此后将沉浸于眼泪中矣。” 袁鹰 《十月长安街》:“ 长安街 ,跟祖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一样,沉浸在无休止的泪水里。”
(2).多比喻潜心于某种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及思想活动中。 唐 韩愈 《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沉浸图史,左右琴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 倪焕之 和 金小姐 都幸福地沉浸在恋人的玫瑰一般色与香的朝着未来佳境含笑的生活里。” 凌力 《星星草》第十四章五:“他按着佩剑,沉浸在一种向往、一种思考之中。”
(1).浸渍在水中。 明 归有光 《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遡荡而北,重湖相袭,汗漫沉浸,云树围映,乍合乍开,不可穷际。” 刘半农 《两盗》:“今也鵠失其雄,此后将沉浸于眼泪中矣。” 袁鹰 《十月长安街》:“ 长安街 ,跟祖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一样,沉浸在无休止的泪水里。”
(2).多比喻潜心于某种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及思想活动中。 唐 韩愈 《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沉浸图史,左右琴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 倪焕之 和 金小姐 都幸福地沉浸在恋人的玫瑰一般色与香的朝着未来佳境含笑的生活里。” 凌力 《星星草》第十四章五:“他按着佩剑,沉浸在一种向往、一种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