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忿
内心忿懑不平。史记·张仪列传:“ 秦 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因缘侵夺,或起瑕衅,心忿意危,用成大变。” 李善 注:“心既忿恨,意不自安。”
分類:内心不平
《國語辭典》:忿詈  拼音:fèn lì
因愤怒而骂。《宋书。卷五三。庾登之传》:「炳之为人强急而不耐烦,宾客干诉非理者,忿詈形于辞色。」
分類:怒骂
《國語辭典》:忿懑(忿懣)  拼音:fèn mèn
忿恨不平。南朝齐。谢朓〈酬德赋〉:「思披文而信道,散忿懑于胸臆。」也作「愤懑」。
分類:气愤
《漢語大詞典》:疑忿
疑忌愤恨。《旧唐书·高骈传》:“何乃疑忿太深,指陈过当,移时省读,深用震嗟。”
分類:疑忌愤恨
《漢語大詞典》:忿愠
忿怒。
分類:忿怒
《漢語大詞典》:忿阋(忿鬩)
忿怒争执。
分類:忿怒争执
《漢語大詞典》:忿速
忿怒急躁。孙子·九变:“故将有五危……忿速,可侮也。” 杜牧 注:“忿者,刚怒也;速者,褊急也,性不厚重也。” 唐 元稹 《裴向授左散骑常侍制》:“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
《漢語大詞典》:恚忿
愤怒。魏书·崔光传:“终日怡怡,未曾恚忿。” 宋 梅尧臣 《泰州王学士寄车螯蛤蜊》诗:“贫奩无金玉,狼籍生恚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在闺房,恨夫不归,方大恚忿,闻撬扉声,急呼婢,则室门已闢。”
分類:愤怒
《漢語大詞典》:褊忿
谓心胸狭窄,容易发怒。旧唐书·文苑传下·萧颖士:“终以诞傲褊忿,困躓而卒。”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明皇 逐 张曲江 而用 仙客 ,一时褊忿犹可恕。”
《國語辭典》:气忿(氣忿)  拼音:qì fèn
愤怒。如:「他一时气忿离家出走。」宋。朱熹《近思录。卷一○。政事》:「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忿则招怫。」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著俺把各自姓排头儿问,则俺这叫爹娘的无气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便是到家无非是取钱钞,要当头,伯皋气忿不过。一日,伯皋出外去,思量他在家非为,哄他来锁在一间空室里头。」
分類:身份体面
《國語辭典》:气愤(氣憤)  拼音:qì fèn
生气愤怒。《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于禁见此画像,又羞又恼,气愤成病,不久而死。」《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为什么要借外兵来杀中国人,气愤不过,所以要放枪打死了你。」
《漢語大詞典》:前忿
旧怨。魏书·温子昇传:“ 天穆 谓人曰:‘吾欲收其才用,岂怀前忿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窦氏:“前忿未蠲,倍益惨怒,復讼於官。”
分類:旧怨
《漢語大詞典》:泄忿(洩忿)
发泄内心的愤恨。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赵麟阳司寇:“﹝ 邱月林 ﹞衔命入 楚 , 东阿 于宗伯 虑其借此洩忿,貽书为宽解甚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江苏清江乡民行劫大丰面厂》:“闻事前实有与公司不协之人,指使饥民为此,以图洩忿云。”
《國語辭典》:悁忿  拼音:juān fèn
愤怒。《韩非子。亡徵》:「变褊而心急,轻疾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唐。杜牧 与池州李使君书:「足下气俊,胸臆间不以悁忿是非贮之,邪气不能浸。」
分類:怨怒
《漢語大詞典》:忿隘
谓性情偏激。 宋 苏辙 《丐者赵生传》:“余观 赵生 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
分類:性情偏激
《漢語大詞典》:忿隙
怨仇,嫌隙。新唐书·李逢吉传:“ 逢吉 因 汇 ( 茅汇 )召见 昭 ( 武昭 ),厚相结纳,忿隙得解。”
分類:怨仇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