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96,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大虚空大菩萨念诵法
小念
五支念诵法
五支略念诵要行法
五念门
五念处
五停四念
五会念佛
五种念诵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六方护念
六念
六念法
六念处
念佛三味六譬
大虚空大菩萨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小念
【佛学大辞典】
(仪式)以小声念佛也。大集日藏经念佛三昧品曰:「小念见小,大念见大。」群疑论七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五支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三昧耶印明,二不动尊印明,三如来钩印明,四善通印明,五金刚甲冑印明。见大日经,略摄念随行法。
五支略念诵要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之异名。
五念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净土论所说,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一、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也。二、赞叹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也。三、作愿门,一心愿生于彼国土也。四、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之十七功德,佛之八种功德,菩萨之四种功德也。五、回向门,愿以己之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彼此皆成佛也。门为入出之义,前四门为入于安乐净土之门,后一门为出于利他教化之门,故通名为门。净土论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即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彼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属观察门;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属回向门。
五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修罗王对于佛之说四念处而说五念处也。(参见:阿修罗)。
五停四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与四念处也。法华玄义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观,观能翻邪,定能制乱。」
五会念佛
【佛学大辞典】
(仪式)唐法照法师所创。以无量寿经上有「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故分念佛之调音为五番: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四字为阿弥陀佛,他皆六字名号)。每一会重数百遍,以五会为一周。见五会法事赞。
五种念诵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念诵)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莲华念诵,诵声自闻于耳也,即音声,谓之莲华者,因阿弥陀为莲华部之主,司音声说法之德,故谓之音声。二金刚念诵,三三摩地念诵,此二者同上。四声生念诵,于心莲华上,观想白贝念想由此出妙音声而持诵也。五光明念诵,念想口出光明而持诵也。见秘藏记末。【又】一声念诵,二金刚念诵,三三摩地念诵,四真实念诵,又云实相念诵。此四者与最初之四种同,五忿怒念诵,以猛音诵之,是与上之降魔念诵同。见安然金刚界对受记六。已上诸种中三摩地念诵与真实念诵,是念非诵,其他皆念诵也。今总名之曰念诵。
【佛学常见辞汇】
1。一、莲华念诵,即诵声自闻于耳;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声生念诵,即发声念诵;五、光明念诵。2。一、声念诵,即出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又叫实相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五、忿怒念诵,即内住慈悲,外现忿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失译。有千一百二十佛之名。
六方护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六方證诚,六方證明。阿弥陀经举六方诸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言。有曰:「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念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證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参见:六念)
【三藏法数】
(出别译杂阿含经)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念法〕,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趣涅槃,是名念法。(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三、念僧〕,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趣涅槃,是名念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四、念戒〕,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六念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證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其所念之境界,谓之处。如四念处。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处。
念佛三味六譬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阎浮檀那紫金,二如王之宝印,三如如意珠,四如秘咒,五如力士之髻珠,六如金刚山。见观佛三昧经十,往生要集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