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96,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八念
八念门
八念经
八亿四千万念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十夜念佛
十念
十念处
十念住生
十念成就
十念血脉
十界一念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种念处
八念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乐也。二、念法,念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三、念僧,念僧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为世间无上之福田也。四、念戒,念戒遮诸恶为无上菩提之本也。五、念舍,念布施能生大功德,又舍断烦恼得大智慧也。六、念天,念四天王乃至他化天,果报清净,利安一切也(已上六念),七、念出入息(又云念阿那般那),念出息入息也(即数息观),此是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八、念死,死有二种:一、自死,命报尽而死者,二、他缘死,遇恶缘而死者,念此二种之死,由生以来,常与身俱,欲避无所也。」法界次第中之上曰:「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间三界生死一切障难也。」【又】大人之八念也,佛为阿那律说大人之八念法,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离,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见八念经。
【佛学常见辞汇】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佛学次第统编】
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
一、念佛 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二、念法 谓诸佛教法,为修行之轨则,能除爱欲尘劳,诸结使缚,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
三、念僧 谓菩萨罗汉圣僧,咸具种种功德,为世福田,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
四、念戒 谓佛所制之戒,能息诸恶成就道品,犹如璎珞,可以严身,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戒。
五、念舍 谓施舍财及法与人,及舍离一切烦恼,于己则能生善灭恶,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舍。
六、念天 谓诸天善业成就,感报胜身,诸福具足,而我亦当修如是善业,感如是身。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天。
七、念入出息 谓摄心静虑,数出入息,觉知长短,则能除诸妄想。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出入息。
八、念死 谓人之生,犹如梦幻,诸根不久,终当散坏,即须昼夜精修,以求出离。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死。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念者,内心存忆也。论云: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
〔一、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二、念法〕,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念僧〕,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圣果,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四、念戒〕,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隐处。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念舍〕,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舍。舍有二种: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六、念天〕,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他化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也。)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念出入息者,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息,息是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也。
〔八、念死〕,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死,死有二种:一者,自死,谓报尽而死;二者,他缘死,谓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处。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八念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同于八念。
八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阿那律八念经,一卷,后汉支曜译。为中阿含八念经之别译。
八亿四千万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安乐集下曰:「净度菩萨经云:人生世间,凡经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万念,一念起恶受一恶身,十念起恶得十生恶身。(中略)恶法既尔,善法亦然。」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增一阿含经礼三宝品之别译。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
十夜念佛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参见:十夜)
十夜
【佛学大辞典】
(行事)净土宗每年自十月六日至十五日,营修十夜之诵经念佛事。经曰:「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是十夜之所据也。但实为十日十夜。玆略为十夜耳。
十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等之十念也。(参见:念)。【又】十遍之称名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净土宗如他宗之授三归五戒等,以十遍之称名授其信者,谓之授十念。
【佛学常见辞汇】
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谓于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摄伏乱心,勿使妄动;则正念现前,佛道可期矣。
〔一、念佛〕,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二、念法〕,谓诸佛教法,为修行之轨则,能除爱欲尘劳诸结使缚,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结使者,谓一切惑业缠结,而能驱使众生受生死之苦也。)
〔三、念僧〕,谓菩萨、罗汉圣僧,咸具种种功德,为世福田。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
〔四、念戒〕,谓佛所制之戒,能息诸恶,成就道品。犹如璎珞,可以严身。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戒。
〔五、念施〕,谓布施能破悭贪,生长福果,及所施之后,无有悔心,亦不求报;但起慈心,利益一切,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施。
〔六、念天〕,谓诸天善业成就,感报胜身,众福具足;而我亦当修如是善业,感如是身,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天。
〔七、念休息〕,谓于寂静之处,闲居独处,屏息一切缘务,则可修习圣道,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休息。
〔八、念安般〕,安般,梵语具云安那般那,华言遣来遣去,即出入息也。谓摄心静虑,数出入息,觉知长短,则能除诸妄想,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安般。
〔九、念身〕,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十、念死〕,谓人之生,犹如梦幻,诸根不久,终当散坏;即须昼夜精修,以求出离,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所对之境记忆不忘也。唯识论三曰:「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法界次第曰:「念者,内心存意之异名也。」大乘义章十二曰:「守境为念。」又深思其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又心之发动,迁流于三世,谓之念。如前念,后念,念念等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思念。2。讽诵。
十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常观念十境也: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是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谓之十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也。二受念处,对于六根六尘有所领纳,谓之受,受念处者,为观受悉是苦也。三心念处,观心为一切善恶之本,能爱护之,能调伏之也。四法念处,法为意根所起之法,于贪瞋等之恶法断除之,于慈悲等之善法爱乐之也。五境界念处,于诸可意不可意之境界观察其虚伪之相不生贪恚也。六阿兰若念处,阿兰若译曰闲静处,又作无诤处,为比丘之住处,菩萨住阿兰若念欲修如理之寂静行诤行也。七都邑聚落念处,若入都邑聚落,念欲远离博奕酒肆歌舞等一切之非行也。八名闻利养念处,于名闻利养之处观其假相,一念不起执著之心也。九如来学门念处,念如来所学之法门常勤修之也。十断诸烦恼念处,念欲修习正智,断一切之烦恼也。见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
十念住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恶业之凡夫,临终时由十声之念佛,而往生于极乐世界也。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者之往生。
十念成就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具十声之念佛也。
十念血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十念授受,师资相承之法。
十界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融通圆门章曰:「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此四句一偈总括融通念佛宗之宗意。上二句举所修之法,下二句举所得之益。本宗既以圆融为旨,则十界具一念,一念起十界。十界一念,一念十界,融通彻底,无二无别也。故一称一切称,一切称一称,一人之称名,交络于沙界,沙界之众称,赴集于一人。是融通念佛之义也。故声声无碍亿百万遍,声声圆融微尘数行。须臾圆具旷劫之行,刹那到达妙觉之位。是即得往生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界具于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圆融而无碍,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之十界,皆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体平等,无有差别。观此平等之理谓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常见辞汇】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种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