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心念处
【三藏法数】
心亦以积聚为义,又虑知也,谓能积聚一切善恶之法,于一切法,复能思虑而觉知也。菩萨思惟:心实无常,计执为常,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是心动摇,如风如火,不得暂停。一切法中,心为先导。心若调伏,即一切法,悉得调伏也。
法念处
【三藏法数】
法即意根所起之法,菩萨于贪瞋痴等诸不善法,如实了知过患,勤断除已,即能于诸善法,心生爱乐,住正念处,而于彼法,求所成办,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境界念处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诸可意及不可意色声香味触诸境界中,观察思惟,皆是虚假,不生贪恚;又作是念,我今不应于此空法之中,而起贪恚。作是观时,不为境坏,不著所得,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阿兰若念处
【三藏法数】
梵语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华言闲静处。谓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或翻无诤,谓不与世诤也。菩萨修无诤行及寂静行,即名为阿兰若处。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心生爱乐,增广修习,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教邑聚落念处
【三藏法数】
谓菩萨若入教邑聚落,常加精专行菩萨行,于诸博奕、酒肆、欢宴、歌舞,及馀一切非应行处,即当远离。是故菩萨不为声色所惑、尘劳所染也。
名闻利养念处
【三藏法数】
谓菩萨道德既隆,名闻流布,故人多归向。当念所受利养等事,但为施主作福田故,而乃受之。不可贪著,执为己有。随其所得,即与众共,不使有一毫矜吝之心也。
如来学门念处
【三藏法数】
谓菩萨思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皆如是学,得成正觉,转大法轮,入般涅槃。我当起净信心,尊敬勤修,亦复成就,与佛无异。(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
念心
【三藏法数】
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念休息
【三藏法数】
谓于寂静之处,闲居独处,屏息一切缘务,则可修习圣道,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休息。
念安般
【三藏法数】
安般,梵语具云安那般那,华言遣来遣去,即出入息也。谓摄心静虑,数出入息,觉知长短,则能除诸妄想,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安般。
念身
【三藏法数】
谓此身头目手足皮肉骨髓,何者是身?从何处来?为谁所造?于此终后,当生何处?了知因缘假合,毕竟不实。即须昼夜精进,修习净行,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起随念心
【三藏法数】
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失念所作业
【三藏法数】
失念所作者,谓人既失正念,即同迷痴,凡所作业,不由意地而起,是为不增长业也。
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
【三藏法数】
谓世由积念而成,故三世各三,而成九世,摄九世归三世,摄三世即一念。故合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
念清净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第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其不退,进入胜品也。(下地者,即三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