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高念佛
【佛学大辞典】
(杂语)高声念佛也。
高声念佛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对于轻声念佛而言,又名厉声念佛。即大声唱南无阿弥陀佛也。阿弥陀经通赞疏中所谓「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为自耳所闻故。三高声念」是也。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
修习般若波罗密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流通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无量寿经流通分所说「乃至一念」之语也。释尊付属弥勒菩萨之要法也。
专念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专注念于一境也。无量寿经下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中阿含爱生经之别译。梵志之儿死,愁忧见佛。佛言爱生便生愁忧。后因波斯匿王之请,广说其义。
寂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寂静之念虑,即禅定也。圆觉经曰:「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佛学常见辞汇】
寂静的念虑,即禅定。
宿住随念智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十力之一。知过去宿世之智力也。
宿住随念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所说六通之一。随意知宿昔住世之通力也。
常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三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观之而远离淫心,或分析色法至极微观所执男女,本来空以破淫心,皆常念观音之姿也。通教之常念以诸男女之境界,皆由因缘生,观为自性空而灭欲情,此大乘通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别教之常念,初用即空之观,破凡夫实有之执,次用假有之观,破著于空相之执,后观非空非有,离空假之二边而随顺于中道。此别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圆教之常念,从男女始,一切之境界本来融通一味而无别体,然又不泯事相,无量之相即一理,一理即无量之相,譬如镜中浮万象之影而万象本空,为一镜体,即于男女等相而为法界实相,则能执之我身亦为法性,被执之男女,亦为实相,孰为爱著者,孰为被爱著者,能爱所爱,毕竟无相。是一切之相不存而不存自他之隔故爱著之心一齐歇息,此是不断而自除之妙术也。是圆教中道常念观音之姿也,盖如是念则此正念之体,即观音也,何则?以能念之行者,所念之观音,其体无隔故也。
通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别念佛而言。通三世诸佛之名号而称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称念通三世诸佛之名号。
舍念清净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第五,第四禅天也。(参见:九地)
【三藏法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阴妄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阴盖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现前一刹那之心,指阴识无记之第六识也。盖天台之意,谓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为所观,修圆顿之妙观,故不就佛界或众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为所观之境。于摩诃止观正修章中虽广举所观之十境,以备机根之不同,若剋示境体,则如所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而但观识阴,通识阴三性中,亦独取无记羸劣现前刹那之妄心以为所观之境体云。(参见:介尔阴妄一念)。
略出念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同于略出经。